今日是世界海洋日,同时也是全国海洋宣传日,为了迎接这一天的到来,由国家海洋局宣教中心、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天津市海洋局主办,天津自然博物馆承办的大型特展——《富饶的南海》昨日(7日)在天津自然博物馆开展,此次展览向广大观众介绍南海的基本情况,展现其美丽的景观及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展览展期将持续3个月。
南海是中国南疆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其历史之悠久、景色之瑰丽、资源之丰富历来为世人所称道。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东南沿海的居民便已登上西沙群岛,在这里从事渔猎生产,留下生活遗迹。此后,我国居民一直在南海诸岛劳动、生活,在南海海域进行商贸、渔业,历经数千年,延绵不断。
此次展览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南海的基本概况,第二部分介绍南海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第三部分介绍南海丰富的自然资源。 展览共展出400余件展品, 其中有国家海洋博物馆提供的30余件珍贵历史文物, 包括汉代的水晶串饰、宋代的瓷器等,天津自然博物馆馆藏的与南海相关的动植物标本也在此次展览中展出。
记者走入展厅, 发现展厅中一角还原了西沙群岛中红脚鲣鸟的栖息地, 有着南海主人之称的红脚鲣鸟的标本散落在树上, 让观众联想到了当时西沙群岛鸟类的生活场景。 南海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在这一板块还展出了棱皮龟、玳瑁、小鳁鲸、“美人鱼”标本以及美丽壮观的珊瑚和蜡叶标本。这部分展出的大多数标本是天津自然博物馆于1977年南海科学考察时采集的,每件标本凝聚着博物馆人的辛勤与汗水。
展厅中陈列着一件载人潜水器仿真模型——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模型“蛟龙号”,尤为引人注目。这是2010年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标志着我国继美、法、俄、日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蛟龙号”的成功研制,为南海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展览结尾处立有一块碑——“中国主权碑”。据天津自然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周蕊介绍,这件展品是于2010年在曾母暗沙投放的备份的主权碑。它的原件目前保存在国家海洋博物馆,此次展出的展品是一比一复制的。
2016-06-08
(新闻来源:天津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