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博物院重新开放后,不仅是传播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一个窗口,而且对年轻人及学者、专家来说都是非常好的研究平台,桑志华发现的标本有很多至今都没有研究完。”在重新开放的北疆博物院展厅中,毕业于南开大学的历史学博士于树香感慨万千。
上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天津自然博物馆(北疆博物院)联合研究中心在北疆博物院正式揭牌,把对北疆博物院和桑志华的研究提升到了新高度。此前,于树香研究北疆博物院的创建者、古生物学家、法国自然科学博士桑志华已有十余年时间。早在2002年,于树香就在全国核心刊物《历史教学》上发表了《近代法国传教士对我国北方的科学考察与天津北疆博物院》,还曾于2004年发表《享誉世界的北疆博物院》等文章。于树香向记者表示:“关于桑志华的贡献,我十分认同邱占祥院士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桑志华是第一个在我国亲自指导野外发掘并获得可以称之为动物群的哺乳动物学的科学家。”
桑志华在中国北方科考活动的重大发现,震惊了当时国际学术界。 据于树香介绍, 桑志华1914年至1938年在中国历时25年,行程5万余公里,足迹遍布黄河以北的荒山野岭、沟壑密林, 发掘采集标本中许多标本为世界独有,其中甘肃庆阳、山西榆社、河北泥河湾、内蒙古萨拉乌苏这四个地区动物群化石的完整和丰富程度是世界罕见的。这些标本基本都藏于北疆博物院。“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桑志华与法国著名古生物专家布勒、古生物学家德日进等署名出版的法文版《中国的旧石器时代》,在国际考古界引起轰动。”于树香介绍说,“桑志华每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野外考察,他只在每年的冬季不能采集标本的时间回到天津、回到北疆博物院整理标本。他对科学事业的献身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1937年日本对中国发动全面侵略战争,天津遭受着炮火的摧残,已过60岁的桑志华无法在天津生活,他创办的北疆博物院也无法工作,被迫于1938年回国。2015年,于树香博士前往桑志华在法国的家乡考察:“据有关人员介绍,桑志华每天都要看报,除了解时事以外,力求在字里行间寻找来自中国天津北疆博物院的消息。桑志华这辈子做了一件最有意义的事就是选择来中国科学考察。这件事对中国、法国,对世界的自然史都有着很大的贡献。”
如今,北疆博物院重新开放,于树香也对这里的未来充满期待:“桑志华每天记笔记、写勘查记录。把所有的标本做成能长久保存的东西。他的工作作风诠释了他作为科学家的严谨,塌下心来,甘于寂寞地做事的精神,是年轻人要学习的。”
2016-03-03
(新闻来源:今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