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丰富广大市民业余文化生活,更好地发挥博物馆面向社会、服务大众的功能,天津博物馆汇集优势馆藏,于昨日推出《地域一体文化一脉——京津冀历史文化展》《镜影——天津博物馆藏古代铜镜展》《晚明绘画作品展》三大展览。展览集中天津博物馆等多家文博单位馆藏精品,在春节期间为观众献上一场精彩的文化之旅。
汇集三地精品文物 展现京津冀历史文化
由天津市文物局、 北京市文物局、河北省文物局主办,天津博物馆、 首都博物馆、河北博物院承办,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房山区文化委员会、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协办的《地域一体文化一脉——京津冀历史文化展》,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进程为主线,汇聚三地珍品文物,展现三地历史渊源,是观众熟悉京津冀地区历史文化,了解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内容的良好契机。 展览分为“地缘相接 多元汇聚”“慷慨燕赵 文化一脉”“北疆重镇 争雄天下”“辽金建都 推进一体”“畿辅之域 协同发展”“风气初开 互需互补”六个部分,共展出文物231件(组),年代跨度从新石器时代至清末民初时期,类别涉及陶器、瓷器、丝织品、金银器、青铜器、玺印、古钱币、玻璃器、玉石器、书画、文献等。品类丰富,精品迭出。此次展览最引人注目的展品是河北博物院收藏的长信宫灯和首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伯矩鬲。长信宫灯通体鎏金,设计十分巧妙,宫女一手执灯,另一手袖似在挡风,实为虹管,用以吸收油烟,既防止了空气污染,又有审美价值,代表了汉代造灯艺术的最高水平。据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长信宫灯只对外展览两周的时间。伯矩鬲在西周燕都遗址出土,被列在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清单中。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经常会看到用牛纹来装饰, 但像伯矩鬲这样全身有七个牛头纹饰的还是非常罕见的。这件鬲的盖内和颈内壁铸有相同的15字铭文,记录了一个叫伯矩的贵族得到了燕侯的赏赐,为了纪念这个荣耀的事情,铸造了这件鬲。
据天津博物馆馆长陈卓介绍,此展览是该馆2016年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首创,接下来围绕这个主题还会举办京津冀民间收藏展等活动。展览期间,天博还将推出一系列学术讲座和相关教育活动。据悉,展期将至3月27日。
天博馆藏铜镜展大放异彩
铜镜是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四千年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发展出自己独特的脉络,形成绚丽多彩的中国铜镜文化。《镜影——天津博物馆藏古代铜镜展》从天博馆藏铜镜中遴选近170面珍品进行展出, 并首次推出天津地区考古发掘的部分铜镜与观众见面。展览分为“自然质朴 迈向成熟——先秦时期的铜镜”“清静无为 羽化升仙——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铜镜”“千姿百态 兼容并蓄——隋唐时期的铜镜”“纯真写实世俗风貌——宋元明清时期的铜镜”“九河下梢 底蕴丰富——天津地区出土的铜镜”等五个部分。展览所选铜镜或造型优美、题材丰富,或铭文独特、制作精湛,基本可以反映中国古代铜镜艺术发展的概貌,让观者领略青铜文化颇具生活气息的一面。
故宫博物院精品画作首次亮相天博
同样于昨日开展的《晚明绘画作品展》通过65件(套)晚明绘画精品,为观众勾勒出晚明绘画的基本特征与面貌。本次展览依托丰富的馆藏依照山水、花鸟、人物三个单元组织展品。第一部分“山水画”,突出地域性画派纷呈的特点,主要通过对以钱贡、张宏为首的晚明苏州地区画家,以董其昌、赵左为代笔的“松江画派”画家, 以蓝瑛为首的“武林画派”及以吴彬、 项圣谟为代表的其他山水画家作品的展示,表现这一时期山水画创作新的变化与发展。 第二部分“花鸟画”,突出徐渭大写意水墨花卉画卓越成就的同时,对周之冕、 孙克弘、蓝瑛等画家在这一领域的贡献也进行展示。 第三部分“人物画”,展出尤求、丁云鹏、吴彬、曾鲸等画家在历史故事、道释人物以及肖像画创作中的新成就与突破,更以较大篇幅展示了陈洪绶笔下线条沉着劲炼,面貌高古脱俗、富有深意的人物画作品。
此次展览特向故宫博物院商借两件代表晚明花卉和人物画创作的绘画珍品, 分别是徐渭的 《墨花九段图卷》和吴彬的《普贤像轴》,这两幅作品也是首次在天博展出。这两幅展品展期是2月2日到4月24日。
2016-02-03
(新闻来源:天津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