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物博览>>
 
     
       
  文博见闻  

百年北疆博物院周五重新开放

     
 

  记者19日从天津自然博物馆获悉, 天津自然博物馆前身——北疆博物院重新开放的各项准备工作已近尾声 , 将于1月22日面向社会公众开放。据悉,参观采取实名预约制,观众可通过天津自然博物馆官方网站或拨打电话预约来馆参观,每天限定预约名额为100人。
  北疆博物院,原名黄河白河博物馆。创始人系法国天主教耶稣会神甫、 动物学博士Emile Licent (1876—1952),中文名桑志华。 北疆博物院旧址 (现马场道117号天津外国语学院院内)由法国天主教会出资修建, 1922年建设三层馆舍(北楼),1925年—1930年相继建成陈列厅和南楼,与北楼连接形成一座工字形建筑。北疆博物院藏有生物标本20余万件,出版著作、 刊物已列入世界自然科学文献宝库,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世界上“第一流的博物院”, 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1991年北疆博物院旧址被天津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天津自然博物馆以建馆百年暨桑志华来华科学考察100周年为契机, 正式启动了北疆博物院的全面复原工作,恢复其原有的陈列展示、标本收藏、科学研究及科普教育的功能。天津自然博物馆在多方的支持下,多次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对北疆博物院修缮项目作出了完整的规划。北疆博物院的修缮,整体秉承修旧如故的原则,对室外地面、建筑外墙、室内装饰、墙体、地面等处进行了维护与修复。修缮复原的同时,又加入了智能化照明控制、消防系统、安防控制系统、计算机网络、空调等一系列办公、文保、科研所需的现代化设备,对北疆博物院旧址建筑实施了全面修缮及改造提升。在最大限度恢复原貌的同时,也使其能够满足当下陈列开放、开展科研工作的需要。
  陈列室的布展,复原了当年一楼展出地质学、古生物学、史前学和人种学藏品,二楼展出动物学与植物学藏品的展出格局。目前陈列室所使用的铁展柜,均为当时北疆博物院展览所用。同时, 增设了LED照明设备与温湿度监测设备,在恢复旧貌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升展示效果、保护藏品。
  原保存于北疆博物院的20余万件藏品,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总体上得到了较为妥善的管理。为了确保安全,避免让这些尘封百年的珍贵藏品在建筑修缮改造和布展时受到人为损坏,天津自然博物馆制定了科学、详细、周密的藏品搬迁计划,并严格依照计划执行实施。此次共展出各类标本化石近20000件, 其中有超过8000件的古哺乳及古人类化石,约5600件动植物标本,2000余件岩矿藏品以及近3000件用于科学研究的假剥制标本。桑志华在甘肃庆阳、内蒙古萨拉乌苏、河北泥河湾及山西榆社四大地区发掘的古哺乳、古人类化石,包括披毛犀、野驴骨架及河套人牙等珍贵藏品,均在此次展出之列。
  此外,在一楼的开放式库房中, 还专门设有“触摸北疆 感悟历史——中国古哺乳研究之开端”展览。展览内容包括北疆博物院馆史内容的介绍,以及当年桑志华科学考察中曾使用过的工具和仪器等。

                                        2016-01-20
                                     (新闻来源: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