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物博览>>
 
     
       
  文博见闻  

国家文物局首次北部湾水下考古 出水各类文物90件

     
 

  11月11日,从唐朝到清朝的90件各类文物标本在防城港亮相。与众不同的是,这些文物均为国家文物局首次在北部湾海域进行水下考古调查时的收获。专家表示,这是一次“里程碑”式的发现,从侧面印证了北部湾航线曾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防城港则是线上的一个节点。
  渔民捞到文物 引来水下考古
  2007年,我国唯一的海上古运河——潭蓬古运河出土了一批唐宋时期的瓷器,这一发现令人惊喜。此后,防城港市博物馆开始向民间征集文物, 一名渔民上交了几件做工精美的青花瓷器。 他向工作人员表示:“这些都是在海里打渔时捞上来的,应该是古人留下的遗物。”
  这些文物是否跟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有关, 防城港海域是否有古代的沉船? 对于水下考古调查尚属空白的北部湾海域来说,这些都是未解之谜。
  2010年,这一消息层层传到了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下简称水下中心),他们派出水下考古工作人员前来防城港海域进行初步调查。
  然而, 经过一段时间的海上和陆地调查, 考古人员一无所获。“渔民指示的方位太模糊,要想再找到遗物等于大海捞针。”该中心副研究员、博士孟原召说,在茫茫的大海上,水下考古不像陆上,会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水下考古计划暂时搁浅。
  水下考古近月 捞出文物90件
  此前,水下中心已在我国多地进行水下考古调查,但从未踏足过北部湾海域。今年4月, 在防城港海域又发现了一些线索后,自治区文化厅向国家文物局作出进行水下考古调查的请示。
  国家文物局认为,防城港海域是秦汉以来的古航路、古港口所在重要区域,文化遗存丰富,学术价值重要,同意进行水下考古调查,要求“加强陆地、周边渔民、海事、方志等方面资料的调查收集,并结合两广古墓中的舶来品进行比较研究,拓宽工作思路”。
  今年7月下旬,以孟原召为负责人的考古队成立,他们从福建等地调集人马, 在防城港江山半岛海域进行了20多天的水下考古调查。这一次,考古人员有了惊人的发现。
  “发现了90件文物标本,多为瓷器及残片,从唐朝到清朝都有。”孟原召说,这些文物完整的比较少,但这是首次在北部湾海域发现水下遗物,从侧面印证了防城港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锚地或停靠地,历史意义重大。
  11日上午,数十件从防城港海域水下打捞而出的文物,首次在大众面前亮相。南国早报记者看到,尽管大多数瓷器均不完整或只有一块碎片,但仍能看出其做工的精美与考究。
  孟原召说,这些瓷器的时间跨度有1000多年,包括了浙江龙泉窑、江西景德镇、福建德化窑等名窑的产品。有些瓷器并没有使用过的痕迹,且跟此前在越南等地打捞出的样本相吻合,说明是对外贸易的商品。
  “里程碑”式发现 历史意义重大
  在当天举行的广西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座谈会上,来自国家文物局、福建博物院、自治区文化厅等部门的专家,将这次水下考古称为“里程碑”式的发现。他们认为,尽管此次发现的文物数量不多,但其历史意义不亚于发现整艘沉船,从侧面印证了一条从唐朝到清朝均存在的海上对外贸易航线。
  广西师范大学文化旅游学院院长周长山说,在大家过去的印象中,总认为北部湾沿海地区尤其是防城港文化底蕴薄弱、历史文献记载少、亮点不多,但这次发现令人振奋,“提供了跟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有关的历史线索”。他表示,潭蓬古运河也在江山半岛,说明这是面向东南亚贸易航线的海陆交通汇合点。
  自治区文物局常务副局长谢日万表示,水下文化遗产是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对外交流的历史积淀,更是国家海洋主权的实物见证。保护好水下文化遗产,对于保障文化安全,捍卫海洋主权,进一步实施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广西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整体水平相对落后,沿海水下考古工作几乎空白,接下来将以此次发现为契机,推进广西沿海3市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水下中心主任柴晓明表示, 北部湾海域拥有丰富的水下文化遗存, 国家将加大这一区域水下考古的力度,扩大调查范围,纳入海上丝绸之路综合研究。同时,要将防城港做为水下考古研究基地,给予大力支持。

                                     2015-11-17
                                  (新闻来源:中国文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