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天津博物馆策划的鹾之韵——长芦盐业与天津城市文化大型展览于今日在天津博物馆与观众见面。参观者可通过一件件珍贵的藏品,了解长芦盐文化的来龙去脉,以及天津这座城市在中国盐业发展史上留下的浓墨的一笔。
本次展览是天津博物馆的原创大展 , 共展出天津博物馆珍藏的相关文物 、 文献170余件。 鹾,读作cuó, 是盐的别名。“鹾之韵”展览占地800平方米, 从七个部分展示了生活在天津的长芦盐商及其家族传承文化以及与各地来津的文人墨客交往的故事,展览内容还包括部分长芦盐官的作品。展品一半以上均是首次展出。
进入展厅,右手边背景墙上描绘的《潞河督运图》再现了当年漕运的繁忙景象。 天津地区濒临渤海, 具有得天独厚的盐业生产条件,明初天津的盐业生产, 由设在沧州长芦镇的都转运盐使司管理, 所以天津附近海区所产的海盐叫做“长芦盐”。清代康熙年间,长芦巡盐御史衙门由北京迁至天津,长芦盐运使司衙门也由沧州移驻天津,从此天津成为盐商的大本营。长芦盐商们凭借着雄厚的财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自觉传承经典文化,他们在遂闲堂、沽水草堂、水西庄等私家园林会聚各地文人雅客,大批江浙士子沿运河进入京城时,纷纷落脚津门,由此带来了“风雅相继”的江南格调,培养了天津的诗书氛围,一定程度上繁荣了天津的文化。
富而好文的长芦盐商查日乾与儿子查为仁等在城西五里的南运河畔建私家园林水西庄。乾隆皇帝六下江南途中,曾经四次莅临天津水西庄。查氏父子在水西庄(含于斯堂)曾接待各地文人墨客数百人,水西庄一时成为天津雅文化的传播中心。展品中的《秋庄夜雨读书图》尤为珍贵,据天博工作人员介绍,康、雍年间,朱岷应査为仁之约来津,被水西庄的风景所吸引,移家水西庄展蕉轩,并于乾隆二年(1737)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后绘制该图,这是以中国画的形式第一次描绘水西庄的全景原貌。另一件珍贵展品为画家田雪峰绘《水西庄修禊图》,这是水西庄的又一幅重要画作。盐商还招集文人名士寓居天津著书、吟诗、作画,推动了天津地方文化的建设、人文风气的提升和京剧、昆曲、评剧的发展。天津博物馆研究馆员陈克指着展览的一幅图片告诉记者:“1933年6月,河北第一博物院院长、 严修之子严智怡组织成立了水西庄保护委员会,计划将水西庄遗址开辟为公共文化园林,这张是当时水西庄遗址保护委员会筹备会成立纪念的照片。可以说这就是我们天津最早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织。”
谈到此次展览,陈克表示,展览是一次全新的尝试,把馆藏的文物通过一个主题串起来呈献给观众,“文物不单是从艺术的角度上讲, 它也可以从历史以及文化的角度上来讲。我们这次的展览是主题综合展, 有三维文物、文献、字画、照片等,充分挖掘了馆藏文物的信息,体现了博物馆陈列的发展方向。展览揭示了天津历史发展过程中曾经有过非常辉煌的雅文化的积淀。天津的盐商对天津的城市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我们希望这个展览能够让观众了解长芦盐业与天津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渊源。”
据悉,展览免费对外开放,展期将持续一年以上。
2015-07-16
(新闻来源:天津网-天津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