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 《百姓寻常物 历史深辙痕——“昨日天津卫”老物件展》暨《天津市第九届民间收藏展》在天津博物馆开展,展览展出500件展品。中国生产的第一代飞鸽牌自行车、世界第一代留声机、三寸金莲……这些极其珍贵的老物件, 再现在市民的面前,唤起了不同时代的美好回忆。这些老物件,或记录历史,或讴歌时代,或反映生活,每一件都有一段难忘的记忆,每一件背后都有一个珍藏的故事。
“戏楼”上演消失近半个世纪的“故咕丢”
纵观整个展厅的布局可谓是独具匠心,记者走进展厅,迎面背景墙图片的原型是天津文庙的牌楼。展厅中最先映入眼帘的藏品是民间收藏爱好者孙振洪收藏的戏楼。 孙振洪告诉记者:“戏楼是天津古文化街的一景, 但如今大部分时间仅供参观很少演戏了,为了能让戏楼重新呈现, 我用废旧材料搭建了一座缩小版的古文化街戏楼, 演出的剧目是消失近半个世纪的‘故咕丢’。”说着,孙振洪准备好了道具钻进幕布,现场上演了一出好戏——《王二打虎》,一声开场令下,孙振洪按下收音机的播放按钮,伴随奏乐木偶亮相,跟随伴奏的节奏,王二与老虎在戏台上互不相让,猛扑、躲闪等惊险动作接连上演,老虎将王二吞下后,王二的妻子出场继续与老虎搏斗并最终将王二救出虎口。今年68岁的市民王爷爷告诉记者,自己小时候看到表演“故咕丢”的就跟在人家后面跑,手里没钱就站在远处欣赏,没想到时隔这么多年还能看到儿时的老物件,一下子感觉自己年轻了50岁。说起旁边的“拉洋片”,孙振洪也是娓娓道来,拉洋片是我国传统的民俗艺术,据考证,民国时期尤为流行,当时属于大众的一个娱乐项目。农闲的时候劳动人民就背着这么一个物件走街串巷,它的神秘之处在于他有一个箱子,人们围着看不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很想一探究竟。孙振洪制作的“拉洋片”通过展现天津卫的市井百态,唤起了市民的儿时记忆。
世界第一代留声机和中国第一代飞鸽自行车
在现场,一架老式留声机与一辆老自行车引起了大家的好奇,因为这是中国第一代飞鸽自行车和已有近百年历史的第一代留声机,这些藏品来自于藏家安忠林。安忠林指着留声机对记者说:“这个留声机是全世界第一代留声机,1906年美国产的爱迪生蜡筒留声机,这台机子到现在还能出声,这是在市面上很少见的了。”谈起自己是如何发现这个宝贝的,安忠林告诉记者:“我是自行车收藏爱好者,7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 我去买自行车, 看到了这个留声机, 当时我看到机身上清晰地印着‘Edison’的字样,我仔细端详了一下,发现确实是件宝贝,就花了2万块钱买下了它。 安忠林对自行车的爱好始于15年前,每次见到长相奇特的自行车,他都特别留意。只要听说哪里有好车,他就前往寻求。此次展出的新中国成立后天津市生产的第一辆飞鸽自行车尤为珍贵,在上世纪50年代也称得上是奢侈品了,并且存世量已经很少。安忠林自豪地表示,像这辆自行车目前能保存这么完好的在全国来说只有这一辆了。
清末服饰讲究福寿三多
俗话讲“衣食住行”衣为首要元素,展厅中展出的清代服饰、三寸金莲也成了大多数观众驻足的焦点。著名的清代服饰收藏家何志华指着橱窗里的一件女袄对记者介绍说: “这件女袄是清光绪年间的, 我们目前展出的服饰没有普通百姓的,都是上层人物的。 女袄的镶边越多,衣服就越讲究。 由于清末时期慈禧特别注重福寿,衣服的图案上也就特别讲究福寿三多。 民间以佛手柑与福字谐音而寓意‘福’, 以桃子多寿而谐意‘寿’, 以石榴多子而谐意‘多男子’, 称为‘福寿三多’。”清代汉族妇女的服装上面为袄,下面为裙,此次展出的鱼鳞百褶裙为清晚期作品,何志华打趣说,裙子上的“纳纱绣”就是今天“十字绣”的雏形。 说起自己收藏的三寸金莲, 何志华表示, 缠足是个陋习, 是封建社会对妇女的残酷压迫。“三寸金莲”就是对当时妇女审美的一种评断。何志华介绍说, 至今他已经收藏了200多双“三寸金莲”,有本市的,也有外地的。
50位收藏者汇集了500件藏品展示民间收藏文化
“这不是咱们那个年代用过的缝纫机和电冰箱吗?”一位参观者兴奋地说道, “这些老物件都是那么的真实, 我看了很有亲切感。”展厅中的5个实景布置把观众拉回到了属于他们自己的那个年代,每一个老物件背后, 都记录了人们在已逝去的那个年代的真实处境,也是人们生活水平的一个缩影和代表。
天津市文博学会民间收藏专委会秘书长杨国发告诉记者:“整个展览汇集了10个专委会,50大类、50个人参加、 500件藏品。我们办会的宗旨就是要办老百姓自己的展览。今年这个展览是第九届,我们展览的影响力呈现每年递增的趋势。民间收藏可谓是草根文化,很接地气。这次把藏品‘搬’到天津博物馆里来,也是为了迎接5·18国际博物馆日的到来。”
2015-05-15
(新闻来源:天津网-天津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