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物博览>>
 
     
       
  文博见闻  

告别“非遗没有档案”尴尬局面
传统村落立档调查完成百个

 
 

  昨天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到目前为止,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完成村落数目已达100个, 其中有90个来自于评选出来的三批传统村落国家名录之中,另外还包括各省新发掘的有历史文化价值、虽在名录之外但却符合标准的传统村落10个。
  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是2014年6月启动的, 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共同组织实施,冯骥才说,传统村落立档调查有着深远的意义,为了完成这次为国家为人民留下历史的文化行动,全国各省市民协、摄协、文联及各方志愿者团队,调取人力物力资源,组织和建立调研小组,灵活机动地投入到立档调查之中。调查工作从人类学、历史系、民俗学、遗产学等学术视角切入,按照《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田野手册》要求,分为八大类、二十五项信息,档案主要以文字、图像相结合的方式,盘清和抢救传统村落的家底,清晰全面地记录各类传统村落的多样性原生态信息。
  100个传统村落立档调查取得阶段性成果, 源于工作的高起点和新颖的方式。不同于以往靠各单位或学者单枪匹马地躬耕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研究的乡土世界里,这项调查工作由全国各大机构联合协同,同时,住建部、财政部、国家文物局等部委均给予了财政和政策支持,从国家层面和文化层面为传统村落立档留名,这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落户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的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继出版了《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田野手册》之后, 结合实际工作需要, 又及时推出了《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范本》,从而让这次全国性的村落立档调查有章可循,有本可依。同时,该中心每个月还发行一至二期《工作通讯》,并以电子图书的形式借助中国传统村落网宣传相关动态和信息, 大大提高了调查工作效率。此外,为了抢救、保存和建立我国传统村落档案,研究中心于2014年6月启动了“中国传统村落数据库”的编制工作,来自各地传统村落立档调查之所获,最终将汇集于此数据库。数据库一旦建成,将有两方面用途:一方面送交国家主管部门使用,一方面供各界共享。
  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百村成果的突破, 体现了档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关键作用和意义。 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 非物质文化遗产因自身的特殊性往往传承和拓布于民众的口头、 手艺和集体记忆当中,传承人和传承机制的稳定性较弱,因而需要借助口述历史等方法为传统村落立下档案。档案的制作和留存,是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首要任务。档案是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物质凭借,是传统村落身份的见证,是站在转型期的当下对传统村落历史发展过程的翔实记录,更是传统村落保护与研究工作的重要平台,可以让我们告别“非遗没有档案”的尴尬局面。
  冯骥才说,中国传统村落的档案,不仅仅是图文资料,它不仅包涵着深厚久远的历史,同时也是人们慰藉心灵的精神家园,是寄寓乡愁的根性土壤。这项工作从一开始便与国家提倡的“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主题政策相呼应,是符合人民愿望及需求的社会和文化行动,因而充满活力和未来。

                                       2015-01-21
                                    (新闻来源:天津网-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