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物博览>>
 
     
       
  文博见闻  


水下文化遗产保护考古会召开 我国水下遗产丰富亟待发掘

 
 

  今天上午,“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技术与海上丝路考古研讨会”在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召开。国家海洋局等16家相关单位以及央视、中国网等9家中央媒体30多人参与了此次研讨会。
  此次研讨会将会围绕“水下文物探测、保护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海洋公益项目总体框架及进展,考古学视野下的郑和航海,郑和七下西洋研究、扩大王景弘的研究与宣传,以天津为例基建背景下的水下考古研究,海洋技术在水下文物探测中的研究与应用,水声装备与水下文物保护等专题展开讨论。
  国家海洋局办公室副主任王斌表示,水下考古工作面临法制不全、执法薄弱、人才缺乏、产权问题等20多个挑战,希望海洋部门携手文物部门,共同克服挑战,为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做出贡献。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所长余兴光在“水下文物探测、保护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海洋公益项目总体框架及进展专题报告中指出,水下文物保护的形势严峻。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书记张威表示,2014年6月4日中编办批复国家文物局,同意“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独立建制,9月6日我国第一艘水下考古船“中国考古01“号青岛首航,这标志着我国水下考古技术装备跨入世界先进行列。目前在广东阳江”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沉睡五年之久的“南海一号沉船”正在进行室内考古发掘工作,成果不断。
  众所周知,中国海域辽阔, 水下蕴藏着丰富的遗产资源,是世界公认的水下遗产大国, 自1974年泉州湾宋代古船发掘起,中国的水下考古工作,经历了从滩涂发掘到近海打捞到远海作业的历史进程,考古对象从单纯的沉船遗址,扩展到包括水下遗址、城市、桥梁、码头、水闸、水文石刻乃至近现代军舰的发掘工作。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水下文化保护公约”正式生效以来,提倡原址保护,反对商业打捞,已成为国际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共识。张威表示:“中国也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仍存在差距与不足,我国水下考古学的学科建构尚未完全建立,社会公众的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尚待提高。”
  此次研讨会,国家海洋局办公室副主任王斌,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所长余兴光,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书记张威,福建省文物局副局长吴志跃,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副司长陈培军分别做了讲话发言。

                                        2014-11-20
                                      (新闻来源:中国文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