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物博览>>
 
     
       
  文博见闻  

本市文博系统率先探索出一条培育专业人才的创新之路
建“名师教室”育文博人才

 
 

  “博物馆陈列设计应深入挖掘当地的历史背景、地域特色。设计师如同电影导演,陈列大纲就是脚本。”走进天津博物馆办公楼二楼会议室,中国博物馆学会陈列设计委员会原主任委员、天津博物馆研究馆员赵春贵正在为学员讲解《说案例,谈展览设计》。这可不仅仅是一场学术报告,它是由天津文博院组织的“名师教室”系列讲座之一;是本市文博系统为了培养文博人才,在全国文博界率先探索出的一条创新之路。
  为什么要打造“名师教室”呢?“名师教室”又是怎样的一种教育模式呢?在采访中,天津文博院院长李凯介绍说,打造"名师教室"是我们在全国文博界率先做出的一种尝试。目前,我国的大学尚缺乏博物馆学科的设立,这相对制约了对古代书画、陶瓷、玉器、碑帖、钱币、玺印、民间工艺美术品等专业人才的培养。从上个世纪末开始,本市文博系统的很多老专家又都相继退休了,人才出现断层,而且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周期也比较长。随着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我们越来越需要有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文博人才。针对这种现实情况,我们决心打造“名师教室”,聘请名家名师对青年人才重点培养,为博物馆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为了提高文博人才培养工程的质量,“名师教室”采取“一对一”的授课方式,即由学养深厚、资深的文博专家“一对一”口传心授地指导年轻人。项目自2007年启动,每期为期两年。第一期聘请了21位导师,培养青年文博人才30余人,涉及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古代艺术品鉴定与研究、民俗与民间工艺品研究、古生物研究等专业方向,他们已大都成为本市文博系统的中坚力量。
  “名师教室”第二期目前正在进行中,此次聘请的28位导师大多是退休的老专家,在文博领域知名度很高,其中不乏国家级、 省市级文物(标本)鉴定、 考古研究专家,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和文化部命名的“优秀专家”。 遴选出的47名学员,平均年龄30余岁,都是在学术研究方面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学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在职学习、在职提高。据介绍,去年的学术讲座倾向于文物研究,今年的讲座则侧重于博物馆的展陈设计。结合当前博物馆教育职能的深化,年轻人在深入文物研究的同时,也要学会如何办展览和办好展览。
  “名师教室”项目名字虽为教室,授课却不局限于室内。天津博物馆研究馆员赵春贵告诉记者,“我经常会带着学生去各地博物馆实地考察,按照自己的理解对展览作出分析,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不仅为青年专业人员提供了重要的知识信息,也对文博从业者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14-05-13
                                   (新闻来源:天津网-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