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物博览>>
 
     
       
  文博见闻  

平津战役纪念馆迎祭奠高峰
“英烈墙”感动每一位观众

 

  连日来,平津战役纪念馆迎来清明祭奠高峰,今年恰逢平津战役胜利65周年,平津战役纪念馆里观众络绎不绝,人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缅怀革命先辈,告慰烈士英灵。
  厚重的“英烈墙”
  走进展厅, 红色背景映衬下的“英烈墙”显得尤为厚重醒目。 英烈墙的外观是一艘战船造型,平津馆的工作人员王炜说,“这面墙是由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研究员杨谷昌先生设计完成的。寓意着战士们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的精神。”英烈墙上方,有一组名为“前赴后继”的雕塑,雕塑表现的是平津战役中,解放军战士、地下党员、支前民工,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于献身的故事,谱写了一曲壮烈的革命英雄主义赞歌。据馆内陈列保管部的陈主任介绍,英烈墙上标注了30余个省市牺牲的平津战役烈士人数, 共镌刻了6803位烈士姓名,天津籍246人。“这每一名烈士的背后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寻踪溯源,任重道远
  说起英烈墙的由来,其中还有一段颇为曲折的故事。据统计,在平津战役中共牺牲了7030名烈士。由于战争的特殊性、艰苦性和不可预知性,使得日后的寻踪活动异常艰难。徐主任介绍说:“我们这些年来一直在努力追寻平津战役烈士,英烈墙上的名字总在改变,我们在多处搜集资料的同时,进行查找确认和补刻工作。18年以来,我们共补刻了164名烈士姓名。这是一次非常艰难并且重要的任务。”
  寻访18年,行程万余公里,翻阅档案近百万字……在战争年代,大多数烈士牺牲后,没有人知道他的事迹,甚至都说不清是哪里人,名字叫什么。能够留下照片的,更是少之又少。徐主任说,“在整理烈士资料过程中,我们的工作人员只能通过战友只言片语的回忆,战史、军史的简单叙述,再由家属讲述烈士入伍前的生活和牺牲后家中的情况,逐渐把人物丰满起来。实在找不到照片的,就根据大家的描述,请人画像。我们就是从这样一点一滴的工作做起,才逐步累积到现在拥有的资料规模。”由于时间的流逝,平津战役的亲历者已经越来越少,“尽管这项工作有一定的困难,我们还将继续坚持下去,努力挖掘更多烈士的事迹,填补更多历史的空白。”
  红色精神代代相传
  在展厅里,记者发现有许多观众正在认真地聆听着讲解员讲述着平津战役的故事。其中,有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现场感受这种氛围。
  李女士带着自己的孩子在英烈墙面前深深地鞠了一躬,并敬献了花篮。她说:“孩子虽然还小,但我想从小就培养他的这种爱国意识,平时在学校里,孩子接受红色教育的东西很少,看完这个展览之后,增长了许多知识,让孩子感受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使他们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
  一位观众告诉记者,平津战役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了,生活在和平环境的我们已经远离了流血牺牲,但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我们依然会热血沸腾,他们的名字将会流芳百世。


                                       2014-04-02
                                   (新闻来源:天津网-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