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物博览>>
 
     
       
  文博见闻  

《五代吴越国康陵》首次披露1996年考古发现
考古再现吴越国王后奢华生活

 

  近日,《五代吴越国康陵》正式出版发行,第一次详细介绍了对五代十国历史研究极为重要的一座王后墓——康陵。据考证,这座王后陵葬的是吴越国第二代国王的王后马氏。发掘前虽多次被盗,但其墓葬结构未有太大的损坏,我国年代最早且相当准确的石刻星象图得以保留。随葬品中发现的大量秘色青瓷以及精妙绝伦的玉器,堪称五代时期考古的空前发现。
  墓主人吴越恭穆王后 “墓志”揭示尊贵身份
  康陵位于临安市城区雉城镇西南11公里的玲珑镇祥里村上家头,当地砖瓦厂在康陵所在的山坡地取土烧砖。1996年秋,当地继续在康陵东侧取土,在发现砖砌墓室拱劵后,个别村民随即凿破墓葬前室砖砌拱券顶部进入墓内,盗取了墓中的秘色瓷器、玉器、金器等数十件文物。随后文物部门得到村民举报后,迅速对该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
  “经过文物部门人员确认,该墓为五代吴越国钱氏家族墓葬。”主持康陵发掘工作的杭州市考古所研究员张玉兰对记者说,根据文献记载,钱氏家族墓葬多数埋于今杭州市及临安市。
  唐朝末年, 出身于临安的钱镠平定江浙有功, 因此朝廷任命钱镠为镇海节度使 、 润州刺史。 后梁开平元年 (公元907年),后梁朝封钱镠为吴越王,随后钱镠又被封为吴越国王,自此钱氏吴越国成为偏安一隅的小国,共存在了72年。
  吴越国强盛时期,其疆域范围包括今浙江的全境和苏南、闽北、 上海的部分地区。 五代时期, 战乱频繁, 吴越国采取“保境安民”的战略方针,重视农桑、兴修水利,扩大海外交往,使该地区有一个较长的稳定发展时期。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掘工作,康陵的墓主人很快被确定,“发现的‘墓志’上写有‘吴越国恭穆王后扶风马’的字样,详细描述了墓主人情况和墓葬年代。”张玉兰说。此“墓志”所记志文与后代之买地券相似,暂以“墓志”名之。
  那么恭穆王后是何许人也?据记载,她是雄武军节度使马绰的女儿,嫁给了当时还是王子,后来做了吴越国第二代国王的钱元瓘。马氏婚后很多年没有生出孩子,她就主动向国王钱镠提议让钱元瓘纳妾,钱镠感叹她的雍容大度:“延吾世祚者汝也!”马氏对钱元瓘的后妃们生的十多个儿子都视如己出。
  出土秘色瓷和玉器 再现王室奢华生活
  吴越国钱氏家族墓葬发掘之所以受到外界关注,除了其历史价值外,出土众多最精美的宫廷秘色瓷则是其最大的研究项目和看点之一。
  “虽然康陵在发掘之前多次被盗,但盗墓者只盗取了康陵的金器,而瓷器和玉器有幸保存下来。”张玉兰说。
  “秘色”这个词,最早见于唐人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诗,清朝朱琰《陶录》、兰浦《景德镇陶录》等书皆云:“秘色窑,吴越烧造者。”
  迄今关于“秘色”二字含义的解释,仍存在一定的分歧。一说,五代时吴越国王钱镠命令烧造瓷器专供钱氏宫廷所用,并入贡中原朝廷,庶民不得使用,故称越窑瓷为“秘色瓷”;一说,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真身宝塔地宫内,地宫账物册记为“瓷秘色”青瓷被发现, 有了所谓“秘色青瓷”的标型器。秘色瓷之所以被抬到一个神秘的地位, 主要是技术上难度极高。青瓷的釉色如何,除了釉料配方,几乎全靠窑炉火候的把握。不同的火候、气氛,釉色相去甚远。要想使釉色青翠、匀净,而且稳定地烧出同样的釉色,那种高难技术一直秘不示人。
  此次康陵共出土44件秘色瓷,器形包括方盒、瓜棱罐、碗、圈足盘、盆、执壶、水盂、粉盒、盏托、唾盂、四系罐等。制作精美,造型朴素,除个别器物采用弦纹装饰外,均素面。
  这些在当时就极其珍贵的瓷器,却只有王室可以享用。出土的这些小碟小罐里,可以推测出王后的生前喜好。正方形的小盘,青中泛灰,可以一个个整整齐齐地叠起来,这叫叠式方盒,一共发现了9件,“生前可能用来放吃的, 相当于零食果盘。”带盖子的瓜棱罐,肩部用双泥条堆贴一对基本对称的小耳,也可装食物;执壶,是酒器;浅口的盏托,用来放茶杯;圆形的粉盒,是化妆用的;水盂,属于文房用具,可以用来洗笔。
  “秘色瓷可以说是吴越国的宫廷专用之物,同时期出土的其他墓葬,很少见秘色瓷。”张玉兰说,出土众多秘色瓷,也能反映出当时恭穆王后在位时,吴越国还很繁荣昌盛。
  除了秘色瓷,当年考古队员在清理保存不完整的墓主人尸骨时,她的头和腰部,集中了大量玉器。张玉兰说,这些玉器雕刻精细、刻纹生动,工艺精湛,说明此时期玉文化发展到了又一个高峰阶段。
  在康陵的发掘中出土以及收缴的玉器共70余件(组),综观这些玉器,可以简单分为玉雕艺术品和实用品两大类。有一只玉篦脊,是梳子的“背”,下面木头做的齿已经腐朽消失了,两面刻着一对鸳鸯,雕工细密,晶莹剔透。不过,这把“梳子”宽只有5厘米。张玉兰推测,这是插在头上的饰品。
  康陵共出土了五件完整或残碎的雕刻有凤凰造型的玉雕花片,这是康陵出土玉器中单个玉器种类出土数量最多的玉器。这类凤凰花片平面呈弧边三角形,一端呈尖首形状。整器双面镂空雕刻,在细密的缠枝花纹中间刻出一只引颈回首、展翅高飞的凤凰,线条十分流畅。考古队员推测,这种形态的小玉片,都是恭穆王后“玉步摇”上的垂饰。
  这些精美的玉器随身佩戴,可以推测出生前恭穆王后雍容华贵,“起身微步的瞬间,花枝乱颤,风情绰约。”
  钱氏家族墓葬特色
  绘刻天文星象图
  康陵发掘之前虽多次被盗,但其墓葬结构未有太大的损坏,我国年代最早且相当准确的石刻星象图得以保留。
  在康陵墓室后室顶板正中刻有一幅完整的天文星象图,用单线阴刻紫微垣和二十八宿,并刻有三个同心圆表示内规、外规和重规。在内规外缘有一道宽约4厘米近似V形似银河的白带穿过,这在钱氏家族墓葬出土的天文星象图中尚属首次发现。在墓后室绘、刻天文星象图,这在钱氏家族墓葬中普遍存在,成为钱氏家族墓葬颇具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
  考古报告上的图片显示,墓中大批的彩绘壁画,颜色依旧如新,里面还有仿生前建筑构件的斗拱、石坊。
  两个方柱顶端额枋两面均有彩绘图案,以绿、白两色绘出云彩,用金箔贴成两只向中间展翅飞翔的凤凰,四根方柱四面涂以红彩底,上面均绘有红、白、绿三色缠枝花图案。四柱向墓门一面上部用金箔贴成引颈向上的凤凰。整个后室显得富丽堂皇,雍容华贵。
  张玉兰说,虽然墓内彩绘壁画十分精美,但因壁画保护现场处理的经费无从落实,经各方专家充分研究讨论后,决定对康陵壁画就地保护。在发掘结束后,当地的钱氏族人捐赠了水晶棺,用以装殓墓内出土的遗骸,并重新埋入墓室。
  填补众多研究空白
  立体玉雕堪称五代巅峰之作
  自康陵发掘已过去十多年,但在考古学家看来,康陵的发掘明确了钱氏家族墓葬的年代和时期,给五代十国的历史研究增添了众多史实资料。而康陵出土的秘色瓷无论从器物种类,还是从数量看,康陵发现的这些青瓷都是秘色青瓷一次空前的重要发现,其在浙江青瓷发展史乃至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全中国范围内,浙江是较早用玉的地区之一。良渚文化以后,本地区的用玉文化逐步走向衰落,特别是在汉以后的历史时期,几乎很少在考古发掘中发现玉器。”张玉兰说,康陵玉器中的立体玉雕制品,堪称五代制玉工艺的巅峰之作。采用的铜缕工艺,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以康陵为代表的五代玉器制作的水平。“康陵出土的玉器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五代玉器研究的空白,丰富了我们对这一时期玉器发展水平的认识。”
                                        2014-01-27
                                   (新闻来源:天津网-每日新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