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物博览>>
 
     
       
  文博见闻  

故宫闭馆应修炼什么

 

  从今年元旦起, 除法定节假日和暑期外, 故宫博物院正式实行周一全天闭馆。 1月6日是第一个闭馆日。 同一天,俗称“金銮殿”的太和殿启动了近10年来的首次彻底保养,20多位文保科技人员或用墩布擦拭“金砖”,或用软毛刷拂去“龙椅”上的浮尘。 这一切应了单霁翔院长所说, 闭馆期间“歇马不歇人”,从中轴线开始,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依次推进,他们将对原状陈列宫殿及文物除尘保养。
  往日摩肩接踵、人声鼎沸的故宫终于获得每周一次的“喘息”机会。上世纪80年代,故宫也有过每周一闭馆的制度,但伴随游客的增多,才不得不365天连轴转。2012年, 故宫接待游客1534万人次,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每年接待游客超1000万的博物馆, 给文物保护带来空前压力。 虽然故宫闭馆会使部分游客遭遇“闭门羹”,但考虑到文物保护以及长远的社会利益,给故宫减压不仅是故宫的福祉,也是游客的福祉。
  然而,在一片理解支持的声音中,收藏大家马未都却发表博文对故宫的闭馆提出质疑。马未都认为,故宫闭馆会增加前后两天的负担,不算上策。该观点随即招致反驳,《北京商报》评论指出,马未都对闭馆前后两天增加人流量负担有些杞人忧天,而且目前来看,故宫也并没有因为周一的闭馆造成周二游客“爆棚”现象。在博文中,马未都提及,世界最知名的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都全年无休。《北京商报》评论认为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准确。在两家博物馆的官网上,都可以看到其闭馆的日期。
  定期闭馆是文物保护的需要, 也是国际惯例,舆论并没因马未都的质疑而陡生波澜。不过, 也有人担心故宫在闭馆期间,对文物保养会“用力过猛”,提醒文保科技人员对老物件的养护切记精心再精心。《京华时报》“哪壶不开提哪壶”地说,2011年7月, 国家一级文物宋代哥窑青釉葵瓣口盘居然在故宫有关人员进行无损分析时发生损坏。“ 无损变有损 ”虽是操作者的“失误”,但其中暴露出科研管理存在疏漏应当引起注意。故宫实施每周一闭馆,势必将有更多的文物接受经常性的保养,理应从前车之鉴认真吸取教训。该评论特意提到2011年5月的故宫失窃案, 建议故宫的安保系统好好“修炼”金钟罩与铁布衫。这些建议和提醒无疑都是善意的,好在,故宫方面也在“哥窑门”“瞒报门”“黑板门”等各种“门”之后显然已有长进。据单霁翔院长介绍,闭馆同时,故宫的员工也能有时间进行培训充电。培训已经开始,员工将先参与“平安故宫”工程安全培训,保证古建筑的安全、文物藏品的安全、观众的安全。国家文物局督察司司长叶春为员工讲了“平安故宫”工程安全培训的第一课。
  需要“喘息”修炼的不只是故宫。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表示,我国已经有很多文物遗址都出现“旅客数量”超过“文物建筑承载量”的问题,长期超载势必对这些遗址造成危害。同时,一些著名旅游景区人满为患,也严重影响了生态人文环境。《人民法院报》评论说,平衡景区开发和保护的关系,不能止于闭馆和轮休。应该看到,对于建筑和生态破坏最严重的,还是旅游旺季尤其是黄金周时期的超负荷接待。如果这一现象不加以扭转,即使给了景区“喘口气”的机会,也难以从根本上走出涸泽而渔的困局。 我国去年10月1日实施的《旅游法》,明确提出“景区应当公布景区主管部门核定的最大承载量, 制订和实施旅游者流量控制方案”,在这方面各地必须落到实处, 避免景区超负荷运转。
                                         2014-01-13
                                    (新闻来源:天津网-每日新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