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物博览>>
 
     
       
  文博见闻  

山西发现北朝墓葬壁画 60平方米狩猎图全国最大
壁画展示迄今最早斗拱结构资料

 

  近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外公布,山西省忻州市九原岗北朝壁画墓经过5个月的考古工作,共清理出约200平方米的壁画,其中壁画狩猎图约60平方米,为我国目前发掘出的最大面积的墓葬壁画狩猎图。
  经过多位专家学者在现场考察后认为该墓葬的发掘对研究北朝晚期社会生活、绘画艺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壁画上建筑样式或将改写我国建筑史。
  壁画内容丰富 “佐证”社会生活
  这次抢救性发掘的墓葬在忻州市忻府区兰村乡下社村,属于忻州市市级文保单位九原岗墓葬群的一座。
  这座墓葬曾有数个盗洞, 墓室里除了陪葬品大量被盗,墓葬壁画也被大块盗走,即便如此,经过5个月的考古工作,考古人员还是清理出约200平方米的壁画。
  现存的壁画主要集中在墓道东、 西、北三壁及墓室顶部。墓道东、西两壁壁画自上而下各分为四层。第一层高1.5米,主体绘畏兽、仙人、飞鸟、神兽等形象,四周以流云、忍冬补白,其中有两个神兽分别是《山海经》中记载的“駁”(一种食虎豹的马)和“疆良”(一种食蛇的怪兽)。
  东、西两壁第二层壁画内容均为狩猎图,所绘人物、动物形象生动,狩猎内容丰富。“它堪称一幅大型《狩猎图》,面积约有60平方米,这在整个中国古代墓葬壁画中乃至中国古代绘画领域,都是最大的。”九原岗北朝壁画考古发掘项目执行领队渠传福对记者说。
  西壁第二层壁画南部还出现有两个中亚人的形象;第三层为出行仪仗,所绘人物大部分为站立的武士形象,所有武士均佩戴弓箭;西壁南端为一骑马的少年人物形象,其前方为一只猎狗和一只雄鹰正在捕杀兔子,少年右臂前伸似在指挥捕杀活动;东壁第四层因开挖盗洞已全部被毁,西壁第四层亦为站立的武士形象。
  墓道北壁绘一座规模宏大的木结构建筑,庑殿顶,建筑中的一砖一瓦都描绘得非常形象逼真,特别是双柱式的斗拱在以往的资料中未曾见过。屋顶正上方绘一火盆,左右两侧各绘一兽首鸟身的怪兽形象。墓室四壁壁画大部分被盗,顶部保存较好,为星象图,东壁上方还残存有三足乌的形象。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杨泓看来,这些壁画的发现,为研究北朝社会生活提供了佐证,对兵器马具、绘画艺术的研究都有着重要意义。他介绍说,北朝晚期的绘画作品,现在传世的都是后期摹本,没有真迹。现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的北齐杨子华的《北齐校书图》也是后期摹本。此次发现的壁画虽然不是当时绘画的最高水平,但是可以反映当时绘画的一般情况。从这个墓室壁画可以看出北朝晚期的一些绘画特点,即长卷式的绘画,每个画面中间用树、山分隔,为难能可贵的参考资料。
  墓门楼色彩鲜艳 花拱普遍使用
  在所有人都在为发现如此精美的壁画而感叹时,民间古建爱好者唐大华则唯独对墓道北壁上绘的木结构建筑十分感兴趣,该木结构建筑面宽5间,中间的大门上固定有32个圆形门钉, 大门中央设有门环,门环底部装饰有狮形猛兽,“结构表现得非常细致,而且建筑结构上有许多新的突破。”
  中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是山西五台县南禅寺大殿, 建于782年,已是唐中期,在此之前的建筑形式只能通过石雕仿木的窟门、石室等了解,对于北朝建筑来说,山西中北部可参考的实例主要有大同云冈石窟和太原天龙山石窟等,以及大同附近出土的北朝墓葬石室,这些仿木建筑传达出来的信息是斗拱比较简单且不出跳,“这幅画改变了我们对早期建筑的许多认识,过去一直认为北朝建筑基本不出跳,初唐只有简单出跳,通过九原岗壁画我们知道北朝时期就已经有了出跳且结构复杂的斗拱,斜拱也已经有了成熟的应用,并且还有双柱并立这种特殊的结构形式,对早期建筑的认知向前提高了一大步。”
  他的观点也得到了专家的认同。国家博物馆专家信立祥也认为,位于墓道尽头的墓门楼,足可以重写中国建筑史,其色彩鲜艳、活灵活现的花拱结构已在当时普遍使用。这幅壁画是目前为止发现最早的斗拱结构古建筑资料,比《营造法式》的记载和建筑学家梁思成在五台山发现的唐代佛光寺东大殿斗拱构造早了100多年。
  墓葬规格高 或为北齐高氏
  为了弄清这座墓葬的情况,渠传福和考古人员只得凭借仅有的一点残片寻找墓主人的信息。
  这是一座长方形斜坡墓道砖砌单室墓,坐北朝南,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墓道长30.5米,两壁呈阶梯状,由上至下分为四层,每层均绘有壁画。在墓道东壁中部,有一竖直的长方形盗洞,盗洞一直挖到了墓道的底部,东壁第四层壁画几乎全部被毁。甬道两壁及顶部均绘有壁画,可惜破坏严重,现仅残存顶部小面积壁画。甬道位于墓道与墓室之间,平面呈长方形。甬道南端原砌有石门,现仅残存石质门楣。墓室边长5.4、高约8米,穹隆顶。
  “从这座墓的形制看,规格是相当高的,仅次于河北磁县湾漳北朝壁画墓,足见其墓主人地位高贵。”国家博物馆专家信立祥说。 经过考古人员的进一步发掘,该墓葬出土的随葬品以陶俑残片最多, 陶器残片次之,还有少量的瓷器残片及铁器,墓主人的墓志被盗,而出土的人体骨骼数量也较少,且保存状况较差,暂时还不能判断墓主的性别和年龄。
  据当地村民介绍,墓志在十几年前被盗卖,志文中有“秀荣大将军”几个字。“结合墓葬规模推测,墓主人应该位高权重,是高氏集团的核心人物。该墓与太原北齐徐显秀墓、娄睿墓有许多相似之处,初步推断其年代为东魏至北齐时代。”渠传福说。
  墓葬被盗多次 仅剩断壁残片
  几年前,忻州市忻府区兰村乡下社村东北的一块玉米地收成很不好,村民们在浇地灌溉时经常渗水,还时不时发现人为打的洞。村里人都说那块地风水不好,渗水是因为下面有墓地,但并不知道是谁的墓葬,直到盗墓的挖出“宝贝”后,人们才知道这是一座古代大墓。
  这样的情况持续到2013年。 一次山西大学考古学硕士研究生景耀忠在野外调查时发现这座被盗墓葬, 因发现墓内有壁画, 随即报告给本校考古系教授郎保利。郎保利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取得联系,2013年3月该所组织专家组赴现场勘查,决定对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 2013年6月下旬,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与忻州市文物管理处联合组成考古队对其进行抢救性发掘。
  “打开墓道后,发现墓室里一片狼藉,被盗十分严重,还有盗墓者遗留的毛毯、矿泉水瓶等日常用品。”渠传福对记者说,那种盗墓的情形可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
  墓葬已被多次盗掘,考古人员开始抢救时,只能得到一些残损的碎片,且已不在最初摆放的位置。大部分有价值的随葬品消失不见,连墓室、墓道的壁画都部分被盗揭,甚至连两米多高的青石墓门都被偷走了。
  而这只是疯狂盗墓的一个小插曲。 渠传福在九原岗现场考察后发现,像这样的墓葬封土堆现存的还有5座,规模不比这座小,“整个九原岗北朝墓群,基本上都有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盗洞。”而对墓葬的破坏也让他感到很气愤,“以往发现的盗墓者,只是盗取墓中的陪葬物件,而这座墓的盗墓者还揭走了墓室内近百平方米的壁画。”
  经过现场考察,杨泓发现这个墓葬是近期被盗,“盗墓者猖狂的破坏使许多史实都无法索解。”
  接下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准备对九原岗北朝晚期墓群进行全面勘探,搞清楚墓地的范围及墓葬数量,并绘制墓地地形图,在此基础上制定保护规划。

                                      2014-01-02
                                    (新闻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