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物博览>>
 
     
       
  文博见闻  

把壮美紫禁城交给下一个600年——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详解《“平安故宫”工程总体方案》

 

  2012年5月,经过持续、广泛和深入调研,故宫博物院通过文化部向国务院提出实施“平安故宫”工程的建议,以彻底解决故宫存在的诸多安全问题。2013年4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工程实施方案。记者日前就方案相关情况采访了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
  故宫博物院在文物建筑、文物藏品和观众接待等各个环节均存在一些安全隐患,有的方面相当严重,需要及时加以解决
  “通过调查文物建筑保护状况、文物库房藏品保存环境、文物安防技防设备、文物保护科技设施、开放路线观众接待条件、员工办公及生活区域,以及端门广场、大高玄殿等周边环境,故宫博物院在文物建筑、文物藏品和观众接待等各个环节均存在一些安全隐患,有的方面相当严重,需要及时加以解决。”单霁翔谈起实施“平安故宫”工程初衷时对记者如此表示。
  “故宫目前面临火灾隐患、盗窃隐患、震灾隐患、藏品自然损坏隐患、文物库房隐患、基础设施隐患和观众安全隐患等七大安全问题。”单霁翔说。
  火灾是故宫面临的最大威胁。单霁翔说,由于故宫博物院高压消防系统覆盖不全面,一些古建筑周围未设消防栓;防雷避雷设施有所欠缺,古建筑因雷击损坏并引发火灾时有发生;为展览、安保等需要在古建筑群内设置的电气线路密如蛛网,老化发热等因素随时可能引发火灾;因办公、藏品库房面积不足等临时建设的58座“彩钢房”也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故宫博物院目前的安保设备建于上世纪90年代,10多年没有升级,无法适应盗窃手段不断变换,呈现集团化、智能化和暴力化的趋势,故宫面临的盗窃隐患比较严重。北京地处燕山地震带与华北平原中部地震带的交汇处,历史上多次发生强震。故宫博物院文物库房中和日常展陈的文物虽采取了一些传统的简易防震措施,但很不系统、规范;因库房面积严重不足,瓷器等脆弱文物无法装入囊匣而集中叠累,均存在严重的防震安全问题。
  “囿于地库空间的局限,故宫博物院180万余件藏品中目前仍有约一半只能利用古建筑作为库房;展室均在古建筑内,只有少数几处可以实现相对有限的温湿度控制。”单霁翔告诉记者,这些藏品面临寒、暑、光、尘等自然条件的威胁,无法达到文物保护的基本条件,容易对其造成“致命”的隐性伤害。同时,受当时技术条件制约,故宫博物院一、二期地库不能实现针对不同质地藏品的温湿度调节;二期地库采用水冷式空调,上方储备了约50吨水作为冷却水源,目前冷却管、蒸发器已锈蚀,一旦开裂,文物将遭灭顶之灾。
  此外,故宫博物院基础设施大部分建于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有的甚至可以追溯到明代,缺乏统一规划,老化、腐蚀严重,存在跑冒滴漏甚至爆裂的危险,隐患重重。日趋增长的观众人数也给故宫安全带来了很大隐患。目前,故宫博物院每年接待观众约1500万人次,并且仍以年均约100万人次的速度递增,构成了全世界数量最庞大、结构最复杂的观众群,由此造成的拥挤踩踏和人身伤害等突发事件潜在威胁不断加剧。
  “平安故宫”工程主要包括故宫博物院北院区建设、地下文物库房改造、基础设施改造、世界文化遗产监测、故宫安全防范新系统、院藏文物防震、院藏文物抢救性科技修复保护7项重点内容
  单霁翔告诉记者,“平安故宫”工程主要包括故宫博物院北院区建设、地下文物库房改造、基础设施改造、世界文化遗产监测、故宫安全防范新系统、院藏文物防震、院藏文物抢救性科技修复保护7项重点内容。
  故宫博物院北院区建设旨在解决故宫博物院大量家具、地毯、巨幅绘画、卤簿仪仗等大型珍贵文物,因场地局限而长期无法得到及时、大规模科学保护和有效展示的问题,同时把传统文物修复的技艺展示给公众。对原有地下文物库房的升级改造,将完善、加固地库结构,改善防水、防震措施,更换陈旧老化设备,实现温湿度分区分类调控,使现今存放在地库的90余万件文物得到更加科学地保护,整体提升文物保管条件。
  “我们将根据相关消防技术标准规范要求整体规划设计火灾防控系统,采取针对性措施,提出与故宫博物院消防安全需求相一致的消防标准要求并付诸实施。同时,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对现有基础设施,如给水、消防、避雷、雨水、污水、供热等管线,以及供配电和智能化系统、设施等进行全面规划建设和升级改造,实现优化管理,方便维护和检修,以期及时发现问题,消除隐患,以布局合理、完善先进的基础设施为故宫安全奠定坚实基础。”单霁翔表示。
  故宫博物院还将完善“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建立“监测信息化平台”,重点做好文化遗产接待观众承载能力的测算,以此为基础,通过建立预约制度、优化参观路线、强化疏导干预等手段,最大限度避免观众踩踏等恶性事件发生。此外,智能化程度高、功能设置完善、性能可靠、综合防范能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故宫博物院安全防范新系统正在规划建设。
  “故宫博物院将采用封闭式、轨道式金属密集柜、文物囊匣和现代减隔震技术相结合的手段,逐步实现对院藏文物的全面抗震防护。”单霁翔表示,针对大量院藏文物濒临腐蚀、锈蚀等严重自然损坏状况,建立大型、综合文物修复中心,以现代科技与传统技艺、院内人才与社会力量相结合,对藏品进行全面和持续不断的修复,从而使故宫博物院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得到较大改观。
  到2020年,即紫禁城建成600年之时,基本实现故宫博物院进入安全稳定的健康状态
  根据“平安故宫”工程总体方案,保护对象包括占地112公顷、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的古代木结构宫殿建筑群的安全;180余万件文物藏品的安全; 每年约1500万中外观众的安全。“通过‘平安故宫’工程的实施,将有效解决故宫博物院目前亟待解决的火灾、盗窃、震灾、藏品自然损坏以及文物库房、基础设施、观众安全等安全隐患。”单霁翔说。
  “平安故宫”工程的近期目标是争取用3年时间,到2015年,即故宫博物院成立90周年之时,有效缓解目前存在的防火、防盗、防雷、防震、防踩踏等方面重大安全隐患,解除其中最紧迫、最危险的隐患点。
  “故宫博物院北院区建设将彻底解决故宫大型藏品多年来无法修复保护和展示的难题,为腾退古建筑空间和及时保养、维修创造条件,已得到北京市和海淀区的大力支持,计划优先考虑实施。”单霁翔表示,地下文物库房改造、安全防范新系统和院藏文物防震,均直接关系到消除故宫藏品和古建筑的安全隐患,因此也较为迫切。
  单霁翔告诉记者,“平安故宫”工程完成后,将实现故宫文化遗产的完整保护、环境质量稳步提升、安防设施全面覆盖,文物库房功能将得到明显改善,并且故宫的开放区域也将适度扩大。“我们相信,通过实施‘平安故宫’一系列重点工程,到2020年,即紫禁城建成600年之时,基本实现故宫博物院进入安全稳定的健康状态,全面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使昔日紫禁城风貌和谐,故宫博物院迈进世界一流博物馆行列,把壮美紫禁城完整交给下一个600年。”单霁翔说。

                                        2013-06-21
                                     (新闻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