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物博览>>
 
     
       
  文博见闻  
    主要展出“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文学、 教育、戏剧、美术、音乐等领域的名人大家为主的口述史料,有鲁迅、郭沫若、田汉、丁玲、老舍、茅盾、巴金、曹禺、冰心、沈从文、梅兰芳等近200余人、500人次、300余份、一万余页的纸质口述史料,大部分为首次展出——
现代文学大家口述史料展开展
 

  为迎接“5·18”世界博物馆日,昨天,由中国博物馆协会文学专业委员会、 曹禺故居纪念馆、天津市历史学学会文史专委会等主办的“相聚津沽,相约文学博物馆”全国文学博物馆“口述史与文学博物馆的记忆和创造力”主题活动在曹禺故居纪念馆举行,来自中国现代文学馆、北京鲁迅博物馆、广州鲁迅纪念馆、郭沫若纪念馆、巴金纪念馆、老舍纪念馆等全国40家文学博物馆的近百位专家学者相聚津门。为配合本次世界博物馆日的主题“博物馆(记忆+创造力)=社会变革”,主办方昨天特地在曹禺故居纪念馆启动为期一个月“中国现代文学大家口述史料展”,该展览主要展出“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文学、教育、戏剧、美术、音乐等领域的名人大家为主的口述史料。有鲁迅、郭沫若、田汉、丁玲、老舍、茅盾、巴金、曹禺、冰心、沈从文、梅兰芳等近200余人、500人次、300余份、一万余页的纸质口述史料,大部分为首次展出。
  “看口述史料展,能更加亲近历史,亲近大师”
  昨天上午,口述史料展在曹禺故居纪念馆正式揭幕。记者在现场看到,纪念馆一层展区已经搭建起数个新展台,展览的史料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展区中心以老舍、曹禺、焦菊隐等现代文艺大家口述记事为主,东侧则是包括韩起祥、赵佩茹在内的相声、说书、故事等不同类型民间艺人的口述文艺材料,另一侧则是周扬、周巍峙等中国文联前辈的会议记录材料。
  在采访中,史料提供人、文学史料收藏家贾俊学告诉记者,由于口述史料的集中展览并不多见,本次展览受到了国内相关专家学者及本市市民的广泛关注。 郭沫若纪念馆原馆长、 郭沫若之女郭平英对本报记者说:“应该记住老一辈的历史足迹,这样的活动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会是很好的推动力。”前来参观的本市市民、文史爱好者孙家哲表示:“这是我首次看口述史料展,我觉得口述史料能令人更加亲近历史,亲近大师。”
  “这些口述者有很多是从天津走出来的名家”
  记者在老舍、 曹禺等大家的口述材料中发现, 其中往往一反其文学巨匠的伟岸形象, 反而记载了不少生活琐事, 语气也明显偏于口语化, 也正因如此他们的品格才在日常生活中显露出来。 贾俊学指着一篇1961年曹禺在病房中的口述资料说:“从曹禺先生的口述里我们能够知道他的身体状况不很好,但还不忘工作,还在构思剧本,我为他的精神所感动。”还有一份1953年文化部面向全国征集失传戏剧的史料弥足珍贵,贾俊学介绍说:“这些是梅兰芳、马连良等大师口述的戏剧剧本。对于一些上了年纪或者不识字的大家来说, 写文字是比较困难的, 于是他们把一出出戏口述出来,由专人负责记录。看,这个口述史料就像一篇生动的小说。”现年50岁的贾俊学搜集口述史料已有20余年,他告诉记者,刚开始得到这些史料时有些惊慌,但在走访国家文物局等部门并得到认可之后,更多的就是惊喜,感到发现了一条走近大家的新途径。他同时表示:“天津是文艺重地,这些口述者有很多是曹禺、焦菊隐等从天津走出来的名家,所以在天津举办这样的展览是很有意义的。”
  “口述史料是很有生命力的,鲜活、更具吸引力”
  口述史在国际上是一门专门学科,是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在研究历史事件和人物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贾俊学通过20余年的收藏生涯感触颇深, 他表示:“口述史料是很有生命力的, 它较普通史料更鲜活、更具吸引力,因为人在谈话间所表达的东西比较直接,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事情更真实。”
  知名学者、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傅光明对本报记者说:“口述史料从前被看作稗官野史,近年来开始受到重视。它的视角、叙述方式是很独特的,如果加以研究一定会取得文学和历史上的新成果。我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不同的人在回顾同一个事件的时候, 说法差别很大甚至截然相反。 其实历史往往就是这样的‘罗生门’,口述史料提供了多视角、多维度的参考,有助于我们去发现真实的历史,真实的大家。”

                                        2013-05-19
                                    (新闻来源:天津网-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