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物博览>>
 
     
       
  文博见闻  

“中华文明探源及其相关文保技术研究”项目通过验收

 

  3月19日,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及其相关文物保护技术研究》通过了科技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组织的专家验收。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原生文明之一, 搞清它的起源与进程、 性质与特点对于完善世界文明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考古发现为主要资料的中华文明问题研究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逐渐成为学术热点。2001年以来,国家有关部委组织实施了中华文明探源的预研究项目,从此开始了就这一个重大问题的有组织、多学科、大规模的综合研究。
  《中华文明探源及其相关文物保护技术》是该研究的第四个阶段。 该项目2009年立项, 被科技部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是一项由国家支持的多学科合作研究中国历史与古代文化,保护、传承与展示文化遗产的重大科研项目。项目分为17个课题, 开展了包括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文物保护与保存关键技术研究以及文物数字展示关键技术在内3个方向的研究,项目经费总额4084万元。
  该项目在探源工程预研究、一期、二期的基础上,重点推进公元前3500年—前1500年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研究,采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式, 在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遥感、GIS等现代科学技术引入,文物保护保存与展示关键技术等3个方面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完成项目任务和考核指标要求的各项研究内容。
  项目自2010年启动以来,通过拓展研究时空,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以都邑性聚落和重点中心性聚落为研究重点,在已有基础上更加深入地揭示了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对中华文明形成的时间、地域、过程、原因及机制和早期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重要遗址的科学数据提取上,重点加强了遥感技术、GIS和VR技术在探源工程中的应用研究,建立了相关技术方法及规范标准;通过推进移动实验室在田野考古现场的应用技术体系建设,提高文物出土现场环境监测技术水平,研究可控考古试验场建立的方法、技术和标准,为各种探测技术在探源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了标准化试验平台;重点揭示了长江、黄河、西辽河流域典型考古文化区域的文明形成及早期发展的背景、环境、特征和历史脉络,形成了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学术成果,对文明探源的过程、特点等重大问题进行了理论创新与总结。
  该项目共申请国内专利30项, 其中发明专利25项。发表科技论文200余篇,其中在国外一流学术刊物发表50余篇;完成专著14部, 已出版8部, 计438万字。 项目形成19项行业技术标准(完成8项、草案11项);研制了文物保护与传承专用设备、装制及新材料、新工艺、计算机软件等17项。
  该项目组织管理规范,依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文博单位,成功探索并实践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融合研究的方法,组建了5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培养了一批科研后备力量,其中硕士67人、博士34人,受项目资助培养博士后4名,充实了文化遗产保护科研队伍,有效提升了行业科技创新能力。

                                          2013-03-25
                                       (新闻来源:国家文物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