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物博览>>
 
     
       
  文博见闻  

上海首座唐宋城镇遗址现青浦

 

  这座位于青浦区白鹤镇的古遗址有望改写上海城市发展史,上海考古成果一直是两头强,集中于史前时期和明清时期,唐宋遗址出土还是第一次,填补了田野考古的空白。
  唐代铜镜、瓷腰鼓,上千件越窑、长沙窑、龙泉窑、景德镇窑、建窑瓷器……上海第一座唐宋城镇遗址青龙镇昨天首次对媒体开放。“总面积25平方公里,目前只发掘了1500平方米,已经给了我们太多惊喜”,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表示,这座位于青浦区白鹤镇的古遗址有望改写上海城市发展史,“上海考古成果一直是两头强,集中于史前时期和明清时期,唐宋遗址出土还是第一次,填补了田野考古的空白。”
  昔日辉煌只能靠文献揣测
  作为上海最早的港口,青龙镇一度是活在古籍里的传奇。 相传三国时期, 东吴孙权曾在此造青龙战舰,大破曹军于赤壁。唐天宝五年(746年),地处吴淞江入海口的青龙镇,一跃成为上海最早的对外贸易重镇。到宋元时期,青龙镇从6平方公里迅速扩张到25平方公里,因三亭、七塔、十三寺、二十二桥、三十六坊获得“小杭州”美誉,北宋陈林《隆平寺藏经记》写道:“青龙镇瞰松江之上,岛夷闽粤交广之途所自出,富商巨贾豪宗右姓之所会”。1000多年过去,保存至今的青龙寺、青龙塔依稀可见昔日辉煌,但提起传说中的城镇样貌,学界还得依靠文献记载揣测想象。
  2010年,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依据大遗址规划启动了青龙镇遗址发掘。令专家意外的是,仅仅挖了不到万分之一的面积,就有近2000件唐宋元瓷器、银、铜、铁、木器陆续出土。 两件唐代瓷腰鼓尤为引人注目,表面是褐黄釉, 内壁是褐色釉,鼓身两端粗圆,中间腰细,外壁凸起七道弦纹。上博考古研究部主任宋建表示,现存完整的唐代腰鼓在全国范围屈指可数,青龙镇一次出土两件,意义不凡,“过去挖到的多为衣食住行用品, 像这类乐器很少见, 可见当时的青龙镇人娱乐内容很丰富。”出土物品来自天南海北,近2000件文物90%为瓷器,以越窑、长沙窑、龙泉窑、 景德镇窑、建窑等南方窑口为主,间杂少量北方窑口瓷器,验证古籍对青龙镇贸易的描述不虚:“自杭、苏、湖、常等州日月而至;福建、漳、泉、明、越、温、台等州岁二三至;广南、日本、新罗岁或一至。”
  水井“掩护”留住作坊遗迹
  去年10月起遗址第二次发掘,惊喜不断。紧邻老通波塘西岸,考古队首次在上海地区发现了唐代铸造作坊。排列有序的4座火炉旁,堆积大量红烧土铸造残渣,其中还有陶范残块、炉渣,最厚处深达80厘米。 有趣的是作坊废弃后,古人又将土地平整,在上面建造房屋、挖掘水井。其中一口水井深达4.38米,井壁用小青砖斗砖竖砌,磨砖对缝,对接处用榫卯套合,下层青砖还留有清晰可辨的手掌纹。
  上博研究员何继英介绍,上海有数百口古井,这是深度最大、做工最精致的一口。井内陆续出土直径28厘米的唐鹦鹉衔绶带铜镜、铁釜、铁提梁鼎、铁钩、银发簪、青釉瓷罐、厚度仅为两三毫米的透雕木残片。专家推断,铁釜、铁提梁鼎乃至铜镜很可能由作坊生产,靠了水井无意识“掩护”,才留住了上海文物发掘的又一个“首次”。
  老通波塘东岸,一座面积近50平方米的唐代房屋基址初露峥嵘,四壁残留1到2层砌砖墙体和石磉墩时断时续。屋内一处火塘,表面涂白石灰,北墙外还有1座椭圆形砖灶, 灶台、炉膛、烟道一应俱全。南北柱洞里,古代建造者还细心垫置石灰防潮。
  青龙镇将上海港口城市历史从100多年前推进到1300多年前。 陈燮君深有感触地说,月夜踩在遗址土地上,仿佛能触碰千年前的唐宋风貌。据介绍,遗址地下未被深度破坏,它的发掘工作将持续10年以上。让消失的城镇再现于世,现在才刚刚开始。

                                          2013-02-09
                                       (新闻来源:中国文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