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物博览>>
 
     
       
  文博见闻  

专家河北易县把脉清西陵保护区发展

 

  17日下午,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许言、河北省文物局局长张立方、河北省旅游局副局长翟玉虎等齐聚河北易县,对清西陵保护区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文化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等课题进行研讨。
  据清西陵保护区管委会副主任刘德路介绍,为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加强清西陵世界文化遗产保护,2012年11月,清西陵保护区管委会正式成立,根据授权对辖区行使管理、监督、协调、服务职能,对保护区内两个镇实行托管管理。原清西陵文物管理处作为保护区管委会下属的副处级事业单位。
  河北省文物局局长张立方说,文化遗产发展的核心是文物价值的体现,符号不能代表内涵,不能刻意模仿,仿古建筑肯定不是古建筑。因此,很赞同建设清西陵博物院,但一定不是建成一些房子了事,可以在国内独一无二的清西陵行宫基础上建设,甚至将清西陵的山林或者整个林区作为博物院的题材;要以现代社会生活需要来完善“满族村镇”的设施,而在其村中、家中则要体现出独特的清代文化内涵。
  河北省旅游局副局长翟玉虎称,京昆、张石高速公路的相继开通,清西陵周边十多万亩可利用土地及清西陵保护区管委会的成立, 使清西陵旅游发展的瓶颈得以破解。 因此,清西陵保护区的发展可在创建文化旅游示范区上进行尝试,把与北京的旅游合作建成长态机制,在接受北京客源市场的辐射上大做文章,在理顺体制的基础上搞活体制,尝试“以门票抵押贷款”的多种融资方式,完善和提升清西陵旅游服务功能,改善景区周边环境,力争做到城市即景区、县城即景区。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许言认为,清西陵保护区毗邻北京,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自然环境优势和文物优势,易县当地约5000名古建从业人员更是难得的文物修缮技术人才。许言还以近年来国内各地在文物保护和修缮中出现的问题和事例,提醒清西陵在今后的文物保护和修缮中,要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遵循文物工作发展规律,在工程立项、计划实施、保障措施和项目管理等方面,严格要求、统筹安排,做到依法合规。
  保定市易县总面积2534平方公里,境内有6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狼牙山、易水湖等众多的旅游景点。清西陵保护区位于易县县城以西10公里处,包括原清西陵文管处、西陵镇、梁格庄镇两个乡镇全部的44个行政村以及高村镇和大龙华乡的3个村, 共计47个行政村。还包括河北省林业厅所属林业示范场张各庄分场、原河北农业大学所属教学实验林场中位于保护区内部分,总面积237平方公里,有汉、满、回、蒙等多个民族。
  清西陵保护区2000年11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清朝入关后营建的两处皇家陵墓群之一,始建于1730年,完工于1915年,葬有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四朝的帝王后妃80余人,末代皇帝溥仪的骨灰也葬在西陵保护区内的华龙皇家陵园。是中国现存规模宏大、保存最完整、建筑类型最齐全的古代皇室陵墓群。

                                        2013-01-18
                                     (新闻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