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物博览>>
 
     
       
  文博见闻  

“博物馆业生存与发展”主题调查之(二)
民办博物馆路在何方

 

  ■ 民办博物馆投入多回报少
  ■ 藏品来源不明真假难辨
  ■ 缺少专业人员管理运营
  ■ 全社会对其公益性质认识不足
  ■ 提高自己的“造血” 能力是关键

  近年来,随着民办博物馆热潮涌起,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里,出现了一些别具韵味的小博物馆,这些展馆往往只有几间屋子大小,展品也多专注于某一领域。它们由私人或民营企业设立,不求“大而全”,但求“小而精”,总是从独特的角度勾起你对历史的细腻情感。然而,民办博物馆在发展中也遇到了种种问题,有些由于资金不足关门闭户,有些因为运营不善门庭冷清,更有甚者出于谋利目的办起了名不副实的“伪博物馆”。那么民办博物馆的生存境遇如何?怎样引导民办博物馆更好地发展?记者采访了天津博物馆研究员陈克、天津市文物局博物馆处副处长赵耀双、安家大院私人博物馆和五大道历史博物馆馆长刘春芬等人。
  现状
  方兴未艾但困难重重

  何为民办博物馆?根据《博物馆管理办法》第二条第三款规定:“利用或主要利用非国有文物、标本、资料等资产设立的博物馆为非国有博物馆。” 这类博物馆从投资主体上看,不是由国家出资; 从隶属关系上看,不属于国家体系和文物系统。
  天津市文物局博物馆处副处长赵耀双介绍说: “目前天津挂‘博物馆’牌子的单位大概有100家左右,其中正式在市民政部门注册的民办博物馆已有18家。据国家文物局公布的数字,截至2010年,全国依法注册的博物馆有3415个(含民办博物馆456个), 民办占13%,天津去年年检合格的博物馆有58家,民办博物馆18家,占31%,从这一比例来看,天津的民办博物馆发展速度在全国属于前列。”
  天津博物馆研究员陈克介绍说,17世纪,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就是从民办起步。在中国,由晚清状元张謇于1905年创办的南通博物苑是国内最早的博物馆,也属于民办性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博物馆全部划归国有,进入文化系统,作为文化设施的一种而存在。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后,私人收藏开始出现,民办博物馆才重新兴起。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民间收藏热进一步升温,大量收藏者和鉴定专业人士涌现,收藏文物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民办博物馆渐渐发展起来。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目前民办博物馆大多由民间收藏爱好者发起。当这些收藏者的私人收藏品积累到一定程度,他们会产生与社会分享的愿望,这也是建立民办博物馆的初衷。但建立民办博物馆只有满腔热情还不够,他们面临着很多现实的问题。
  赵耀双告诉记者,资金问题是民办博物馆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博物馆在资金方面几乎可以说是只有投入而少有回报的,建馆的投入还有限,而博物馆开馆后的运营管理开销更大。”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很多民办博物馆的经济来源完全靠馆长的个人收入,更有老收藏家为“养”博物馆卖了房子,苦苦坚持。个别经营得比较好的民办博物馆,也仍然无法靠门票收入支撑自身的运营和发展。
  除了资金问题,民办博物馆藏品来源不明、专业人员缺乏等问题也同样影响其发展。记者曾参观过某家私人博物馆,博物馆面积并不算小,但几百平方米的展室中藏品有限,给人空空荡荡的感觉。走近细看,藏品的陈列恐怕也没有经过太多精心设计,只能称之为摆放,很难看出展陈的逻辑与主题。另一家民办博物馆,虽然展品不少,但给人的感觉却似是而非,展品的注解也大多寥寥数字,少有讲清展品来源及历史流转的,其真实性让人难以信服。博物馆是学习知识的好地方,尤其对于充满好奇心的孩子来讲,如果博物馆内的藏品不能保证其真实性或讲解有重大错误,这种负面影响恐怕会是长久而不可估量的。
  同时,随着博物馆行业的不断发展,“博物馆”这块牌子也越来越值钱,这难免让很多东西变了味儿。记者在我国南方的某地区见到,民办博物馆的建成提升了区域的文化吸引力,提供了旅游资源,也带来了新的商机。然而,随着博物馆周围的房地产项目开发,餐饮零售门脸也相继出现,地区商业气息越来越浓,而最初建立的博物馆却无人问津了,加之管理不够精心,持续资金支持也不到位,成了繁华地带中的一座“枯井”。这样的民办博物馆,其功能也仅仅是为商业贴个文化的标签而已。
  问题根源
  公益事业面临产业式生存

  民办博物馆作为博物馆体系的重要成员,是对国有博物馆的补充,它丰富了历史的细节,甚至填补了一些国有博物馆未进行深入研究的领域的空白。民办博物馆是民间收藏的高级阶段,是城市文化底蕴的体现,无论是对于博物馆业发展,还是对于国家文化软实力、民族文化形象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如此重要的民办博物馆为何会面临重重困难呢?
  陈克认为,对民办博物馆的定位不清晰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文化的繁荣有两个方面,一是文化产业,二是公益性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是市场行为,经济价值摆在首位,为的是在保持文化效益的同时达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博物馆属于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民办博物馆,也应该划归在这一体系之内。民办博物馆虽然是民营企业或私人出资,但博物馆一旦建立,就具有了社会属性,其中的文物一旦进入博物馆也就意味着退出市场,历史和文化价值取代经济价值, 所有权也让渡给社会,具有了公共性,不再可以任意买卖。 也就是说,民办博物馆一旦建成,就作为社会公共文化资源,为全社会所共同享有。”
  陈克说:“我们现在遇到的很多问题,无论从建设方还是管理方来看,都是由于对民办博物馆的公益性、公共性认识不足导致的。 构成博物馆的要素包括博物馆内要有文物、对社会开放、 不以营利为目的等几个方面。对于申建博物馆的人来讲,必须明白博物馆不是用来赚钱的,它是一个公益性的文化机构。”
  然而,作为公益性的文化机构,民办博物馆却常常面临着产业式的经营和生存现状。由于现阶段我国关于民办博物馆的管理和支持措施并不完善,很多民办博物馆选择在工商局以民营企业的形式注册而非到文物部门或民政部门注册,其中一位民办博物馆馆主坦言:“现阶段政策虽有,但实际优惠少,而以民营企业的形式注册,虽然要按照民营企业纳税,但我们可以通过灵活经营来养活自己的博物馆。”
  陈克说:“民办博物馆不反对营利,只是不能以营利为目的。它可以与文化产业结合来增加活力,只是通过博物馆赚的钱还要反过来用于博物馆的发展和维护上。 不过,事实上博物馆很难营利, 而投入却是源源不断的,所以申建者在申办时就要考虑到这些问题, 充分策划, 不仅保证博物馆成功建起来,对后续的管理、运营方式更要提前进行规划。至于那些打着‘博物馆’旗号谋取经济利益的人,他们其实违背了博物馆的公益性。也许在游客看来区别不大,但这个在概念上必须区分开,不同的初衷必定导致在运营思路和管理方式上的差异。所以对于这部分人,如果因为自己定位不准,想靠博物馆带来的文化吸引力来经营赚钱,再去要求政府给予博物馆待遇和支持,是不现实的。”
  而对于真正为了社会公益性事业而建成的民办博物馆,陈克说:“从政府角度来讲,随着民办博物馆发展越来越快,配套的政策和措施也应该跟上。我国的体制决定了资源分配的现状,无论在经济资源还是文化资源上,都呈现国家多民间少的倾向。所以民办博物馆无论从资金、藏品还是管理的专业性上,都必然需要政策的扶持和倾斜,给予税收减免和政策优惠,把民办博物馆纳入文化事业体系进行统一管理,对民办博物馆进行专业指导,这些都是政府应该承担起的责任。不过同时,政府虽然有政策,毕竟不能包办所有,所以民办博物馆在保持公益性的前提下,提高自己的‘造血’能力也成为关键。”
  解决办法
  支持靠国家,“造血”靠个人

  说到“造血”,拥有两家民办博物馆的刘春芬馆长有话要说,她依靠自己的力量,已经让安家大院私人博物馆和五大道历史博物馆基本做到自给自足。
  刘春芬说: “我觉得民办博物馆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特色,并与地域文化紧密结合,这样才能与传统博物馆区隔开,找到自己独特的发展之路。”安家大院位于天津杨柳青,是“赶大营”第一人安文忠的故居,它集中了天津老城厢豪门大宅隔扇的精华,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古典隔扇门窗展示场所。五大道历史博物馆更是从博物馆的大门到出口处的栏杆,老物件充地盈天,无一处不是藏品,并且允许用手触摸,拉近了人与历史的距离。为了让博物馆能自己“造血”,刘春芬也是绞尽脑汁。一方面通过收取门票、开发纪念品等传统方式保证收入,另一方面从图书出版、历史题材影视剧集拍摄等方面入手,与文化产业相结合,搞活博物馆。刘春芬说:“我不是用博物馆来营利,而是用它衍生出来的产品、用它的品牌价值来想办法争取资金,这样才能让这个博物馆更好地发展下去。”
  不过刘春芬也感到困惑,她说:“不管‘姓公’,还是‘姓私’,博物馆都是为社会文化做贡献,我觉得应该一视同仁。我希望政府能更重视民办博物馆,看到它的重要性和巨大潜力,并且给予更大的支持。我比较关注博物馆的基金会制度,由政府和民间共同集资, 把博物馆交给基金会管理,这样能让它真正在社会公益性事业的属性下更好地造福社会,但现在的情况是好像我们没有一个明确的这样的机构。”
  记者采访时,恰遇天津文化产权交易所的工作人员前来。原来刘春芬正打算把安家大院的部分股份转让,让博物馆得到更好发展。据交易所的工作人员介绍,这在全市甚至全国都是比较新的一个做法,在博物馆的评估和匹配上也会更注重其文化价值和社会效益。刘春芬说:“民办博物馆想要传承下去,必须找到一个更有实力的资金支持,或是找一个真正懂文化、有文化资质的国有或民营企业,通过转让股权的方式,让博物馆得到更好发展。”
  针对民办博物馆发展的现状和遇到的问题,目前,我国关于民办博物馆的政策也在逐步发展和完善。赵耀双介绍说:“国家层面上最早是在2005年年底由文化部颁布了《博物馆管理办法》。2010年,国家文物局等七部委发布了《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在这前后有些地方也出台了鼓励民办博物馆的相关意见。去年,滨海新区也出台了《滨海新区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若干意见(试行)》。
  赵耀双说:“作为文物管理部门,我们今后会将民办博物馆建设发展放到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体系建设这个总体要求上并予以高度重视。按照七部委印发的《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积极支持和引导民办博物馆的健康发展;切实尊重博物馆专业规律,负责任地推动民办博物馆的管理、运行和业务的开展,提升服务水平;积极引导民办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进一步增强对博物馆属性的认识,强调博物馆的非营利、永久性和公益性文化机构的性质,按照国际博协的规范和行为准则不断地引导民办博物馆的行为;积极地支持民办博物馆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和专业人员的培养,健全并逐步实施博物馆法人治理结构以及相关的理事会决策、馆长负责的运行机制。总之,要积极支持民办博物馆健康发展。”
                                            2012—08—22
                                       (新闻来源:天津网-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