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物博览>>
 
     
       
  文博见闻  

天津老地名中蕴含历史故事 杨延昭屯兵之地确在静海县 

 

  在天津市静海县,有着许许多多的民间传说, 从姜子牙的钓鱼台到杨家将的练兵场; 从秦始皇的太子墓到乾隆爷的行宫……尽管或是来自口口相传,或是确能找到实景,但所有这些故事,都能被说得有鼻子有眼儿。
  在静海,似乎每一个村子都有着一段属于自己的故事,但凡土生土长的静海人,多多少少都能给说道说道。为了一探这些曾经发生在静海的故事,记者也来了一次“穿越”静海。
  提起杨家将的故事,在中国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到了静海,这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也被一步步升格,尤其是在如今静海县沿庄镇和陈官屯镇一带,说起杨家将,这里的村民更像是说自家的事,讲的是祖辈亲戚的故事。
  相传,杨家将曾在现如今的沿庄镇和陈官屯镇一带屯兵,其中,所属两镇的元蒙口、谭庄子、西钓台等村名的由来,更是和杨家将有着一定的渊源。
  村名由来“穿越”杨家将
  多个名称与杨家将有关
  说起杨家将的故事,随便找个上点年纪的静海人,都会给你指到在县城西南方向,约莫有20公里远的沿庄镇和陈官屯镇一带。在沿庄镇和陈官屯镇交界处,年近七旬的王庆成老人告诉记者,只要是住在附近的村民,都听说过有关杨六郎在此屯兵的传说。
  从当地几位老人口中的“传说”不难总结出,当年,杨六郎曾率兵驻扎在静海南运河与子牙河间的大洼内,整个洼地都是杨延昭军的大营,这里也被现在的静海人称为“古城洼”,其辕门就设在古城洼北部,建村后取名为“辕门口”,而现如今的元蒙口,也正是从这个名字演变而来。
  不仅如此,据说,为了搜集辽国的军事情报,杨六郎还组建了两个用于刺探敌国军情的地方,一个叫“探马庄”,一个叫“禅房”,而这两个地方,在沿庄镇和陈官屯镇一带也能找到出处。“探马庄就是现在的谭庄子村,禅房如今已经被划分成东禅房、西禅房以及当禅房三个村子。”王老爷子说,传说佘太君观望儿子杨六郎与辽军交战的“望儿庄”,也能在不远处的子牙镇找到,只不过现在被王二庄和宗保村等几个村名所取代。
  “附近老百姓都是听着这些故事长大的,据村里老辈人讲,这附近方圆数公里都是杨六郎屯兵的地方。”王老爷子说,从名字上说,对于相邻几个村镇与杨家将的联系,上年岁的村民都能说得八九不离十。而不光是民间传说,在旧时的《静海县志》也有记载——“钓台西北2里许, 有古城, 城垣久废, 此地或隐或现,宛然可循,相传为宋杨璟(杨延昭)屯兵之处。”
  古城洼“穿越”屯兵地
  古城洼已是一片农田
  在当地村民的指引下,记者来到附近一大片农地,这里也正是村民们所说的“古城洼”所在地。“古城洼包括的范围很大,咱在的这个地方,已经属于古城洼中了。”尽管对于脚下的“古城洼”,王老爷子和几位上年岁的村民都言之凿凿,但环顾四周,却怎么也找不出丁点历史痕迹。由于此时这里尚未有任何庄稼,附近也没有农户,放眼望去,呈现在记者眼前的只是一片望不到边的荒地。
  在这里,对于港团引河为何变得蜿蜒曲折,民间也流传着这样一种和杨家将有关的说法,那就是在港团引河开凿河流期间,发现了古城的遗迹,为了避免对古城的破坏,才将引河修得辗转曲折。在当地村民看来,既然早在汉代就有了这古城,足以说明这一带是军事要地,到了宋代又成为杨家将的屯兵地,也就不足为奇了。
  去往陈官屯镇西钓台村途中,当地几位村民告诉记者,在距离西钓台村一两公里处,有个地方地势比较高,相传,这里曾是穆桂英的点将台。来到这片居民所说的高地后,记者发现,靠近河道一侧的最高点比旁边的庄稼地高出至少七八米。
  尽管对于穆桂英点将台的说法没有任何史料记载,不过,西钓台村一位村干部表示,多年前,曾有考古人员来到西钓台村附近进行考古发掘,历时多年,其间发现不少宋代箭头等兵器。 而《静海县简志》则记载,在西钓台村西北400米处,曾发现汉代墓葬及战国时期遗址。
  元蒙口“穿越”辕门
  “辕门斩子”曾在此“上演”
  相传,因杨宗保与穆桂英结为夫妻,杨延昭大怒,要将杨宗保在辕门斩首示众, 这便是“辕门斩子”。 据当地村民介绍,这“辕门斩子”处就在现在静海沿庄镇元蒙口一带。
  元蒙口是当地人对东元蒙口、北元蒙口及南元蒙口三个村庄的总称。沿着公路由西向东进入元蒙口一带,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这里村庄的地势普遍较高,马路两侧的砖房大部分都建在土坡之上,高出马路约一米到两米。
  据村里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告诉记者,“辕门斩子”就发生在这一带。“就这么一直传下来的,究竟是真是假也没人能说清楚,但祖辈一直都这么说。”老人家说,他曾经从祖辈那里听说,“元蒙口”这个名字就是从“辕门”演绎过来的。
  专家说法
  杨家将确与静海有关联
  作为天津民间文学研究会理事,静海县志办公室主任王敬模是《静海县志》的主编。对于静海县与杨家将的关联,王敬模表示,从大量相关史料的记载完全可以说明,静海沿庄镇一带曾为杨延昭的屯兵之地。
  据王老师介绍,从历史上有关杨延昭的一些传记来看, 杨延昭约在公元999年左右任莫州刺史,而当时的莫州则为如今河北省大城县、任丘县一带,紧邻沿庄镇。 而后约于1005年至1014年的9年时间里,杨延昭任高阳关副都部署,管辖范围包括如今的河北省河间市在内的十几个县,其中乾宁县即为静海、青县一带。另外,关于杨延昭镇守“三关”中说到的瓦桥关为今日的雄县,益津关为今日的霸州,而淤关口在今信安镇,这一带与静海县台头镇紧邻。因此,依照这些历史事实,得以证实杨延昭确实曾屯兵于静海县沿庄镇附近。
  而对于旧时静海人们口中相传的古城洼, 王老师表示,其范围也有着一定的记载,东起今京沪铁路一带, 西至黑龙港河,北起沿庄镇谭庄子一带,南至张村一带,约有35平方公里,这个范围都在静海县内。
  虽然有关杨家将与静海的关联能够得到一定的证实,但是,对于民间口耳相传的很多故事,王老师却认为,其中不乏虚夸的成分。“对于元蒙口,谭庄子,东、西禅房等多处村落名称的由来,多是人们辈辈相传的结果,究竟名称是否与历史相对应,如今尚未得到有力的考证。而村民们口中的点将台更是无从谈起。” 王老师说,起码, 在历史文献记载中找不到这些。
  “杨延昭的官职在当时看来只是‘中级官员’,相当于咱们今日的‘军分区副司令员’,领导将士不过万人,并没有历史故事里说得这么传奇。”王老师说。

                                           2012-02-23
                                         (新闻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