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物博览>>
 
     
       
  文博见闻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喜人
    

 

  2011年底,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顺利完成。 作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一项国家工程,此次普查涉及面广、专业性强、持续时间长。 5年的普查工作全面掌握了我国目前不可移动文物的基本情况及其生存状态,为准确判断文物保护形势、科学制定文物保护政策和中长期规划提供了依据;在普查中,以先进的理念和科技为向导,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参与普查的近5万名工作者和专家、学者、社会志愿者中间也涌现了一批先进人物与感人事迹。
  规划先行 成果给力
  截至2011年11月,全国31个省(区、市)2871个普查基本单元的数据核定工作全部完成,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766722处,总量较第二次文物普查增幅超过200%。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536001处,占登记总量的69.91%,复查不可移动文物230721处。这次普查到达率和完成率均为100%,误差率测算为±0.25%,实现了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确定的目标要求。
  2007年4月,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为期5年的文物普查工作,这是继上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之后我国的第三次文物家底全面盘点工作,是我国国情国力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文物普查的范围是我国大陆地区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动文物, 其中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和其他等六大类文物。普查以调查、登录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为重点,同时对已登记的近40万处不可移动文物,包括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复查。
  历时5年的普查工作查清了全国不可移动文物的基本家底, 摸清了我国不可移动文物总量、分布、类型、年代等总体情况;查清了不可移动文物的所有权、使用情况、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等基本信息;查实了保护级别、保护状况、破坏因素等基本情况,共制作电子数据包2868个,其中文本文件462.1万个,各类图纸156.8万幅,照片228.1万张,所占空间近8个TB,取得了我国文化遗产资源及现状的大量基础信息和数据。
  理念先进 科技助力
  与前两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不同,此次普查恰逢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许多以往被忽视的文化遗产品类所蕴涵的重要价值逐步得到认同与发掘。在普查过程中,文化遗产的内涵不断深化,外延不断扩展——工业遗产、乡土建筑、 20世纪遗产、文化线路、 文化景观等得到充分重视,在新发现文物点中占有较大比重。各省(区、市)结合自身实际, 积极开展新类型文化遗产的专题调查。 北京、天津、河北等省(市)组织了工业遗产专题调查;湖南、云南、贵州等省(区)则开展了文化线路遗产调查。对研究我国史前文明、古代社会及近现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量新技术、新手段的运用助推了更多新成果的发现。第一次运用水下考古方式,对我国沿海、内湖的水下文物进行普查; 航空遥感技术则在新疆广袤地区大展拳脚,空间地理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GIS平台的广泛运用,使普查成果更加科学、规范,记录信息更加准确、详实。
  科学的精神态度以及完善的制度建设是普查新成果的重要保障。在普查过程中,各级普查机构通过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 财务管理制度、信息报送制度、 专家咨询制度、质量控制制度、调查资料档案管理制度等多种方式,严格规范普查工作,确保普查进度与质量。
  精益求精 人员得力
  他们跋涉千山万水,深入高山湖泊、沙漠戈壁、海角屿礁,了解每一处普查点的基本情况;他们绘制图纸,拍摄照片,再经过认真核对、审查、录入,才能生成一条基础的普查数据;他们费尽千辛万苦只为寻找到传说中的古迹遗址,将历史遗迹从被毁坏的边缘中拯救出来——他们,就是参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近5万名普查工作者和专家、学者、社会志愿者。
  在山川雨露中,他们走遍了地域广阔,地理条件复杂,自然环境、文化历史、经济发展差异大的2871个县级普查基本单元的行政村、自然村,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重庆市奉节县普查队员张泽权、浙江省青田县普查队队长单泼更是为普查工作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单泼2000年毕业后就从事了文博工作, 其所在的青田县总面积2484平方公里,下辖31个乡镇、425个行政村、2465个自然村,地形地貌复杂, 素有“九山九水半分田”之称,丘陵山地占到全县的95%以上。在第三次文物普查期间,为了完成对该县境内100%行政村、90%以上自然村的实地调查目标,作为普查队队长的单泼常常加班加点,甚至工作到凌晨。2009年7月16日,在获悉浙江省将组织自愿者远赴青海支持“三普”工作后,他立即向单位领导请缨,主动要求前往西部,支援当地的普查事业。可天有不测风云,仅仅4天后,单泼就在普查过程中因意外而失去了年仅29岁的生命……
  青海省祁连县文物管理所赵元顺给记者讲述了他们普查一处遗址的故事。“这个遗址除了东面陡坡有一条山道以外,其余都是断崖,地势十分险峻。”赵元顺说,“我们看了地形,只能从东面一人宽窄的小道翻崖而上,为了安全起见,我们每人携带一件工具慢慢往上爬, 途中刊卓措毛的手被岩石划破,才郎本的衣服也被划破了。”经过3个小时的努力,队员们才看到了传说中的遗址。
  现代化的车轮滚滚而来,许多文物不免毁在城市建设的脚步之下。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文化遗产局的符志刚和他的同事们一起, 将华圻小学旧址从轰隆的挖土机下抢救出来。2009年9月的一天,该局接到举报称有一条新建大道将通过华圻村,沿途将拆除许多民房,其中包括重要的文物新发现——华圻小学旧址。该小学是1947年由无锡著名工商实业家丁熊照先生独资兴建的一所私立小学,占地约2700平方米,中西合璧式的建筑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雨仍然屹立,保存状况十分完好。接到举报之后,符志刚就和文保办主任一同第一时间赶往现场。工地上机器轰鸣,尘土飞扬,几台大型挖土机正在紧张施工,一条宽约40米的交通路基已经基本成型,已经延伸到学校的围墙边。经过普查队员们的努力,最终无锡市规划局局部调整了该地的道路交通规划。尽管为这一改变政府要多支出上百万元,但这处有着极高文物保护价值的民国建筑群终于得到了完好保存。

                                         2012-02-13
                                     (新闻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