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物博览>>
 
     
       
  文博见闻  

天津海域现9处“疑似”水下遗址:考古明年启动

 

  记者从天津市文物部门获悉,截至目前,除此前确认的大沽口散化锚地民国沉船遗址,根据出海渔民及历史资料线索,本市海域共排查出9处可能存在水下文物遗址区域。 本市水下考古部门已按照国家文物局相关要求进行水下遗址的原址保护,确切文物信息需要待明年适合出海季节进行实地勘测后再行确定。
  日前,本市首次水下考古便大有收获,水下考古部门在大沽口散化锚地确认一处民国时期沉船遗址。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家介绍,距今三千年前,天津已成为海运、漕运的必经之地。近代以来,天津渤海海域既是中国军民抵抗外来侵略的重要地点,又承担着我国对外经济交流海洋运输的重要港口。直至上世纪90年代,本市渔民出海打渔时,经常发生拖网被水下物体缠绕的情况,有的渔民还在渤海近海打捞出古代瓷器。经过本市水下考古人员多次探查发现,本市渤海海域确实存有水下文物,而且不止11月初大沽口散化锚地民国时期沉船遗址一处,打破了考古界一直以来天津海域水下文物匮乏的认识。
  此外,本市还将加强水下文化遗产联合执法,进一步摸清、掌握水下文化遗产的分布情况,定期开展针对水下文化遗产的执法巡查和日常检查,对针对水下文物的违法犯罪活动加大惩治力度。从明年开始,本市还将继续对渤海海域内的水下文物遗址进行进一步勘察。
                                            2011-12-26
                                          (新闻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