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物博览>>
 
     
       
  文博见闻  

中国木版年画国际论坛圆满天津落幕 普查成果展今起对外开放

 

  中国木版年画已走过抢救与普查的十年,下一步如何对成果进行科学保护和理论研究,成为来津参加中国木版年画国际论坛的中外学者共同关注的话题。 6日下午,作为2011年度国家第一批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外学者在本次论坛举行的《中国木版年画数据库建设及口述史方法论证再研究》开题论证会上,为科学建设中国木版年画数据库和采集整理传承人口述史各抒己见,这标志着中国木版年画进入科学保护的新时期。
  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年画珍品藏馆中,已收集4000多张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中国木版年画。目前通过学院年画基地数据库的初步建设,一小部分藏品已经通过先进的触摸式电子设备,展示在了与会学者面前。通过大屏幕,轻轻点击,就可以放大每一张年画的细小部位,方便快捷的操作,科学使用的模式,令专家学者们对木版年画数据库的建设充满期待。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表示,中国木版年画数据库建设并不是简单的储存,更要突出其文献性、保护性、传播性、实用性及学术性,在这样一个大的前提下,来实现软件技术的支持。
  中国非物质文化保护的主体是传承人,采集整理完整的传承人口述史,就是留下了一份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自俄罗斯的汉学家李福清,从大学时期就跟随自己的老师从事中国木版年画的专项研究,在论证会上,李福清用汉语表示出自己的急切心情,“对于传承人口述史的采集与整理必须要快。我们派下去的口述史调查员是在和时间赛跑。越快越好,因为这些传承人年岁都太大了”。
  在昨天的会议上,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的青年学者队伍与中外学者见面。作为中国木版年画传承人口述史专业调查队伍, 这些年轻的学者在冯骥才亲自指导下,已对全国十九个年画产地的30多位传承人进行了口述史调查, 出版了14本100余万字的传承人口述史丛书, 首次将中国木版年画口头记忆,转化为相对确定与永久的文字、声音与图像档案,永久保存下来。这群年轻人的涌现,令中外学者对中国木版年画从普查、记录、整理过渡到学术研究、理论思考及方法建构的更高阶段,看到了新的希望。
  又讯 为期两天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今晚报社共同主办的“中国木版年画国际论坛”圆满落幕。“硕果如花——十年中国木版年画普查成果展”昨天起至本月13日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对公众免费开放。

                                            2011-11-08
                                          (新闻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