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物博览>>
 
     
       
  文博见闻  

天津古稀老人30年收藏上千老照片 再现汉沽变迁

 

  在咖啡色的书桌上,放着十几张老照片,深邃的街道、狭窄的胡同、青砖绿瓦的牌坊……虽然只是黑白照片,却记录了1970年-2000年30年间的点点滴滴, 时间也仿佛停留在了当年。“这是当年的老政府,区长正组织人们进行震后重建”,说话的人名叫周连义,一位普普通通的文艺工作者,30多年间他几乎走遍了城市的各个角落,用他的相机记录下了很多精彩的瞬间,“震后城区重建、群众选举代表、大办民兵师”。截至目前,周连义老师已经拍摄记录了上千张照片,大部分照片都已经收录到天津汉沽文化馆和汉沽城市展览馆,作为历史记录之用。
  背起相机游走城乡
  周连义儿时就迷恋绘画,“小时候我就经常画山水、花鸟鱼虫”,后来成绩突出的他进入天津美术学院,进行系统的国画学习。当时,年仅25岁的周连义最大的梦想就是要成为国画大师。为了拓展自己的绘画风格,在美术学院上学时,周连义就开始临摹天津的古建筑。“中国有5000多年的历史,这些历史的积淀在很多建筑上都有体现,古建筑临摹多了,国画的水平也就自然而然提高了,”周连义说,“国画创作不像人物写生,它描绘的是一瞬间的景象,就像《清明上河图》一样,人们不可能为了配合你画画就一动不动,因此当时最大的困难就是怎么把瞬间定格下来”。一个偶然的机会,周连义发现如果用相机把建筑拍下来,就能长期保存。从那时开始他就每周从学校借相机,南市食品街、古文化街、五大道这些地方都留下了周连义的身影。
  大学毕业后,他被分到汉沽文化馆。工作的特殊性使得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城市的山山水水,这也让他对于摄影更加迷恋。 为了更好地收集素材,1979年周连义用在蓟运河河边拉鱼虫子赚下的120多元钱买了一台海鸥相机,这对于当时工资只有60多元的周连义来说绝对是“超负荷”的投资。从那之后,周连义对摄影更加着迷,经常利用业余时间拍照。“老区政府、广场大钟、转角楼,这些我都照过,现在很多地方都已经重建了,大部分都已经没有了。”回忆起当年这些事情,他说的每个字都是那么铿锵有力,“记录城市发展历程,拍下城市被遗忘的角落”渐渐成了周连义心里暗暗立下的誓言。
  博客记载心路历程
  几十年的积累让周连义收获颇多,为了宣传老照片,周连义专门开辟了自己的博客。“当时我真的没想到老照片这么受欢迎。”周连义说,这些照片一经问世就反响强烈,“很多人都慕名而来,购买的、索要的络绎不绝。”在朋友的引荐下,他认识了一个贴吧的吧主,对方许诺开辟“老汉沽专区”,专门存放这些老照片。可是好景不长,由于贴吧整改,“老汉沽专区”被取缔,周老师整理上传的一千多张照片也都跟着遭了殃。看着自己上传的照片这样被“糟蹋”,周连义的情绪很低落,为此他还特意找过吧主沟通,可惜没有结果。“我真是不理解,这么有意义的照片干嘛都删了。”如今提起这事,周连义仍显得很激动,“这些照片再也找不到了,它们都是社会的真实写照,能勾起很多人的回忆……”
  退休后,周连义老师仍然坚持绘画,他手里的老照片似乎也比以前更多了。去年汉沽要修建城市规划展览馆,区领导主动找到周连义,要他创作一幅《汉沽旧貌图》。 看到自己的照片又有用处,周连义立马来了精神。 搜集照片、细化照片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 忙得不亦乐乎。 那段时间,他每天都泡在文化馆图片室里,整整3个月后,周连义将一幅长4米宽1.2米的长卷绘制完成,里面囊括了汉沽近50年的变迁,建筑、河道、民俗等内容应有尽有。 现在,这幅《汉沽旧貌图》陈列在汉沽展览馆最显眼的地方,很多游客看到他们儿时熟悉的景象,都免不了议论当年。
  如今,年逾古稀的周连义仍每天摆弄着这些老照片,周围的邻居也成了他的忠实粉丝,每天都会有人来找周老师聊天,让他讲讲汉沽发展这点事儿。“这些照片我还收藏了不少,古语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如果可能我想出本画册,把照片里的东西更好地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这段历史。”

                                          2011-08-18
                                        (新闻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