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物博览>>
 
     
       
  文博见闻  
 
  渡口附近恰是军用电报线穿越海河之处
 

水线渡口成电报业历史见证

 

  记者日前从塘沽文物管理部门获悉,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中国大陆最早军用电报线穿越海河之处——水线渡口文物点被发现,该文物点也成为中国电报业发展的历史见证。
  塘沽博物馆文博馆员王利介绍,据相关资料,光绪年间,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移驻天津,在处理军事、外交等事务时,深感采用驿递方式递送公文时间过于迟缓,易延误时机,他看到电报通信蕴含的军事及民用价值,于是他开始尝试建立中国自己的电报通信系统。
  1877年初,天津水雷学堂教习英国人贝德斯指导电报学堂学生在天津机器局与直隶总督衙门(今金刚桥西)之间架设了一条6.5公里的同城电报短线。 1878年底这条电报线由清政府出资延长,从直隶总督衙门延长至北塘和大沽口炮台。工程委托丹麦大北电报公司负责施工。12月11日《申报》报道当时的施工情形:“沿途设立木桩矣,其钻地成穴,以便竖木,采用机器,颇不棘手云。”次年5月电报线架通,从此“号令各营顷刻回应。”该电报线全长90多华里,专为军用。 这是中国大陆自主修建的第一条军用电报线路。
  到塘沽的这条电报线从北塘延伸而来,横穿海河通往大沽。其中通过海河一段电报线成为水底电缆,被人们简称为“水线”。由于这一事件在当时影响巨大,因此相邻的渡口改称为“水线渡口”,通达这里的道路成为水线路,并延续至今。水线渡口因此成为近代中国电报业发展的历史见证,是洋务运动留在塘沽的印记。
  目前,水线渡口的标志性设施已经消失,现存依水而建的轮渡码头一处,占地200余平方米。 而随着中央商务区于家堡金融区的加快建设,如今的渡口已是客少人稀,但作为洋务运动遗存的见证,渡口仍闪耀塘沽电信业历史的光辉。

                                          2011-04-24
                                     (新闻来源:今晚网-渤海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