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物博览>>
 
     
       
  文博见闻  
 
 

田俊荣:一生难舍文物缘

 

  在当下“全民收藏”的大背景下,人们对收藏的兴趣越来越浓厚。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原天津文物公司副研究馆员田俊荣,讲解文物鉴定的门道以及她几十年与文物的不解之缘。
  半个世纪“鉴宝”
  田俊荣是研究高古玉的专家,现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天津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也是中国宝玉石鉴定师,精通玉器、瓷器文物的断代鉴定。无论珠宝、翡翠、珍珠都逃不出她的“法眼”。新中国成立前女人不能学文物鉴定,因此也有人称她是天津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位“女掌柜”,她对此称号也只是笑笑并不置评。因为在1961年分配到文物公司之前,田俊荣还是一名刚从文化艺术学院毕业、学习写作的学生。
  刚开始田俊荣在故宫学习瓷器和玉器鉴赏。“古玩鉴定的本事是流传有序,一代传一代的,在故宫里我跟随耿宝昌、傅忠谟二位老先生学习的时候,先生都是从家里拿来教。”田俊荣介绍说,之所以她痴迷玉器,是因为玉有很丰富的内涵,包括历史、政治、贸易、文化等等诸多方面,“有人说千种玛瑙万种玉,古玩的真假是靠历来积累的经验慢慢揣摩出来的。”
  在学徒时期,田俊荣的师父挑徒弟有着不高也不低的标准:一是品行要好,二要确实能成才,三要能举一反三。最终一起学徒的8个人中,出师的只有3人,田俊荣就是其中一个。
  在之后的数十年中,田俊荣一直为天津文物公司到全国各地搜罗文物,进行鉴定和收购工作,家中的玉器拓片也有几千片,这还仅仅是她过手的玉器中的一部分。此外她还遍访了世界各地的博物馆,看当地的馆藏文物开拓眼界。但看的博物馆多了,田俊荣却越来越“别扭”,因为世界各地的知名大博物馆和私人博物馆中,大量陈列着我们中国的文物,“这么多的好东西怎么都落到外国人手里去了?”但后来随着她的足迹遍布世界大型博物馆,看到这么多我国珍贵的文物都被妥善地保存起来,田俊荣的心态也开始有了转变:“艺术是全人类的,国外博物馆的保护也有他们可嘉之处。只要保护得好,文物在哪都一样是宝贝。”目前她已经造访了全世界160多个国家级博物馆。 当看到我国精美的文物在德国科隆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以及法国卢浮宫里被珍而重之地保存着,田俊荣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为使馆文物“正身”建档
  从2001年起, 田俊荣被外交部聘请为专家组成员, 遍访世界各地的我国使领馆,进行中国驻外使馆文物鉴定、建档工作。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在各建交国设立使馆的时候,曾经从故宫调集了一批文物在使馆进行展示,以彰显中华文化的气魄。另外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我国又向各使馆输送了一批大师级的作品,包括美术大师的字画、精美象牙雕刻等装饰品,用以装饰使馆。“因此尤其是建馆时间较早的一批使馆中,藏有不少好东西”。
  田俊荣介绍说, 在他们登记建档之前, 各使馆中的文物登记很不规范,多数都是按照通常的办公用品或装饰品来登记的。例如“齐白石款字画一个”“五彩山水画一个”,对于文物的年代、价值、背景一概没有介绍,也就让这些价值连城的文物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在一个大使馆登记时,田俊荣发现工作人员正在用一个胎壁很薄的香炉掸烟灰,“我拿起来看到香炉底下清楚写着‘大清乾隆年制’,这是个乾隆年间痕都斯坦玉的香炉,经鉴定属于国家一级文物”。而这个多年来被埋在烟灰里的文物,可把田俊荣心疼坏了。此外,乾隆年间的一对荷花缸被清洁工用来涮拖把、雍正粉彩官窑小碗被厨师用来养蒜、员工宿舍里用着明朝黄花梨的桌子、使馆武将用来种花的花盆是慈禧大雅斋的官窑珍品……田俊荣和专家组的专家们就是这样通过一次次走访,摸清了各使馆的“家底”,也拯救了许多被挪作他用的文物,让它们回归原位,焕发出应有的光彩。
  田俊荣解释道,文物鉴定是个专业性很强的行业,“在不具备相应知识的人们看来,它们就是普通的家用器具,有的甚至谈不上什么利用价值,但它们却是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文物,无声诉说着属于它们那个年代的故事。”这几年来,田俊荣共走访了我国116个驻外使领馆,鉴定了一级文物92件, 二级文物86件,三级文物上万件。而专家们的到来也让各使馆工作人员们开始学习收藏,有时间就要向专家请教文物知识。
  被一对玉镯打了眼
  “打眼”在古玩行里特指买了假货,或是买到以次充好的文物。在旧时,买了“打眼”货不但赔钱,还要丢人现眼。所以一旦“打眼”,发现后货主会赶紧把货锁起来,不再给人看,怕被同行人当笑料说出去,有碍名声。
  尽管从事了数十年文物鉴定,阅美器无数,但田俊荣也有打眼的时候,每每忆及此段经历,她总要别扭一阵。那是1994年,她以25万元人民币的价格为文物公司收了一对玉镯,几次看货确认这对玉镯成色和质地都十分精良,最终决定收购。之后很快被一位美籍华人以高价买走。但回到美国对方一做鉴定便翻了脸,硬是说科学仪器证明这镯子里有树脂填充物,把镯子退了回来。田俊荣当时就傻了眼,很长时间都睡不好觉, 弄不明白自己怎么就打了眼。 直到后来她用放大镜仔仔细细查看,才发现镯子的底子有一些针尖大的小孔,有被透明树脂覆盖的痕迹。“玉是真的古玉,颜色也是真的绿,但就因为知道是真的所以忽略了填充物。”有了树脂填充物就是动过手脚‘包装’过的文物,不值这个价钱了。“别看我们收购文物花的都是国家的钱,遇到好的物件出手就是几十万,但比花自己的钱还揪心。我这一打眼为国家造成了损失,是怎么也弥补不回来的呀。”古玩行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打眼”买回来的东西,是不能找后账的,只能“认倒霉”。
  田俊荣感慨地说, 她这一回“打眼”得到的经验教训是一生受用的, 那就是“鉴定一定要经验、眼界和科学仪器相结合”。“过去有多少搞了一辈子文物的老先生因为“打眼”,就此郁郁而终‘别扭死了’。现在我们也想多普及一些鉴定知识,让人们少上当。但那些造假者也希望文物鉴定专家们在电视台上多说些鉴定的要领,他们好去依据你说的特征改进他们的造假工艺。”
  文物收藏别想一夜暴富
  “古玩这一行,刚开始学像看天书,钻进去很难,但真正进去了就非常享受。”
  在田俊荣看来,学习文物鉴定入门最难,在那之后就是无穷的享乐了。“每一次触摸观察那些久远的文物,就像是与古人碰撞思维的火花,如果能将它们的年份、朝代鉴定得精准,那就好像与古人隔空对话一样。”
  对于当下全民“鉴宝”“寻宝”的热潮,田俊荣认为,这说明大家的文物保护意识提高了,越来越多的人有意保护和珍藏文物,可以让它们免遭损坏和流失。“但文物收藏千万不能抱着一夜暴富的心态,文物可以用来研究和品味,但不要用来投资。现在电视节目中寻宝、鉴宝的栏目很多,让人感觉充满刺激和诱惑力,好像照着书本中的要领去古玩市场买个东西就能“捡漏”成功,有人甚至将其作为投资。“收藏文物应当心态放缓,要静静欣赏它其中的内涵。物件不会说话,鉴定错了年代,它也不会喊冤,但它蕴含的历史和文化正如无字的书本,述说着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因此更需要以平和的心态来对待。”

                                           2010-12-27
                                         (新闻来源:天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