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物博览>>
 
     
       
  文博见闻  
 
 


嘉陵江下游首次发现西汉墓群 墓主或为神秘賨人


 

  嘉陵江下游首次发现西汉巴人墓群。重庆市文物考古所方面介绍,这有着17座墓葬的古墓群是迄今为止重庆发现并发掘的最大巴人墓葬,也是嘉陵江下游第一次发现大规模的西汉早期墓葬群。而据相关史料,墓葬中人或是为汉高祖刘邦定三秦立下汗马功劳的神秘賨人。
  11日,重庆市文物考古所在该市北碚区完成该墓葬群的户外考古工作。据介绍,10月14日,北碚区东阳街道黄桷老街旧城改造工地上,正在打地基的工人发现钱币、铜器、铁器等文物,重庆市文物考古所随即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前往现场踏勘,初步确定该区域有西汉早期墓葬,并紧急对该区域进行考古发掘。
  重庆市文物考古所专家白九江告诉记者,考古人员在该区域范围中发掘出西汉时期墓葬17座,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这批墓葬分布密集, 两座墓最大间距约5米, 最短距离仅0.2米。其中一些墓葬还有明显的二层台结构,可清晰看到棺椁范围。
  记者在现场看到,墓葬群所在的工地已停止施工,整个墓地群有一千平方米左右,一些陶罐和椁木。墓葬东面接绵延山脉,南临嘉陵江。现场考古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在这些墓葬群中发掘了出土器物共计110余件,有各种铜器、铁器、陶器、漆木器。其中包括柳叶剑、铜矛、印章、钱币、铁剑、圜底罐、豆、钵等器物。
  重庆市文物考古所所长助理林必忠称, 根据发现, 墓群主体年代约在西汉早、中期,个别墓葬最早或可至战国晚期至秦,这是重庆嘉陵江流域首次发现大规模的西汉早期墓葬。这填补了嘉陵江下游西汉早中期墓葬的考古学空白,对于研究嘉陵江流域的墓葬制度、丧葬习俗、社会生活、经济结构等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了解到,在此次发掘的最大墓葬中,有着历经千年仍保留着几近碳化、却颇为完整的椁木,其两端各有枕木一根,四周分布着青膏泥。而在这椁木之中,考古人员还发现了青铜矛及一些精美的漆皮。
  白九江介绍道,在这批墓葬的出土文物中,既有如柳叶剑、青铜矛、釜等很强烈的晚期巴文化因素,也有如青膏泥、蒜头壶等秦文化的遗绪,还有大量的早期汉文化陶器,反映了在嘉陵江流域下游的巴地在西汉时期文化因素的碰撞情况,同时也可看出巴文化逐渐消融、汉文化逐渐在重庆地区兴起和扩张的现象。
  此外,白九江表示,根据考古发掘和古代文献记载,该墓葬群中的墓主们极可能是秦汉时期颇为神秘的賨人。目前,该墓葬群出土文物的清理工作还在进行中,相关情况有待进一步考证。
  据相关资料显示, 賨人为巴人一支, 其早在春秋战国之前便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后汉书·南蛮传》及《晋书·乐志》载:“秦、 汉问蜀地賨人的乐舞。 刘邦定三秦时,賨人为先锋” ,“其俗喜舞, 高祖乐其猛锐,数观其舞,后使乐人习之。”此前,在嘉陵江上游一支流经过的今四川渠县,已发现賨人曾经的聚居之所城坝遗址。

 

                                            2010-11-12
                                        (新闻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