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国际博物馆协会在上海正式发布了中国濒危文物红色目录, 以更好地帮助各国海关、警察机构和文化遗产专
业人士甄别受到中国国内及国际法律保护的文物类型,防止中国文物遭到盗窃、盗掘和走私。
非法贩运和非法交易文物多为跨国违法犯罪行为,使许多国家的文化遗产遭受到难以弥补的破坏。多年以来,国际博物馆协会和其他许多相关国际组织和机构为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付出了许多努力,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包括颁布濒危文物红色目录,增强各国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推动开展国际合作,打击和阻止破坏文物的非法活动。“颁布中国濒危文物红色目录旨在帮助世界各地博物馆、收藏者、文物艺术品交易商、海关和其他执法人员甄别非法入境的中国文物,以便上述机构或个人发现疑似非法出境的中国文物时,能及时与中方有关部门取得联系。同时,中国濒危文物红色目录的出版,也有利于提高博物馆界及其社会公众保护文化遗产的主动意识。”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中国濒危文物红色目录列举了陶瓷器、雕塑、金属器、民俗文物、玉石器、书画、铭刻、碑帖拓片、图书文献、建筑构件、漆器、钱币、服饰13类较容易受到走私盗卖威胁的中国文物。“为便于有关机构或个人进行甄别比对,目录使用了各类代表性文物的图片。”宋新潮说。
据悉,这是国际博物馆协会发布的第9个国家和地区的濒危文物红色目录。 此前,该组织发布了非洲、拉丁美洲、伊拉克、阿富汗、秘鲁、柬埔寨、中美洲和墨西哥、海地的濒危文物红色目录。
2010-11-10
(新闻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