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福州举行的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上说,我国开始了一个从文化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性转型,呈现出六大新的发展趋势。
一是文化保护的语境下保护的是文化要素,而文化遗产保护在保护文化要素的同时,还要保护文化要素与自然要素共同生成的文化景观。文化景观的遗产包括即将申报世界遗产的西湖、元上都、福建的鼓浪屿、哈尼梯田、龙井茶园等。
二是在文化遗产保护类型上面, 从重视“静态遗产”的保护, 向同时重视“动态遗产”和“活态遗产”保护的方向发展。文化遗产并不意味着死气沉沉,完全可以是动态发展变化的,是可以充满生活气息的,不少历史文化街区、江南水乡、传统山寨、民族村寨都列入了文化遗产保护之列。
三是过去文化保护,保护一座桥、一个塔,一个历史街区,一座历史名城,但是在文化遗产保护的语境下,文化遗产保护的空间、尺度更加广阔, 包括大遗址群、 包括文化线路,包括系列遗产。譬如西安西北的周、秦、汉、唐四大城市遗址群,洛阳一系列大范围古代遗址群作为文化遗产特区给予保护,我国有三条著名的文化线路,包括大运河、丝绸之路和西南部茶马古道。
四是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间尺度方面。从重视“古代文物”、“近代史迹”的保护,向同时重视“20世纪遗产”、“当代遗产”的保护方向发展。譬如福建保护了陈嘉庚先生捐献的“集美学村”建筑群,大庆的第一口油井、核武器研制基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等都列入了国家文化遗产保护范围。
五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性质。过去文物保护重视宫殿、寺庙、纪念性建筑,今天文化遗产保护还要重视民间文化遗产,包括乡土建筑、工业遗产、老字号遗产等。这些过去往往被认为是普通的、一般的,大众的而不被重视,但他们确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六是文化保护形态方面,文化保护往往重视物质形态保护,文化遗产还要同时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特别是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共同形成的文化空间,应该作为文化保护的重点。
单霁翔表示,与文化保护相比, 文化遗产保护的概念更为宽广, 更为综合,也更为深刻。文化遗产保护的领域不断扩大,促使人们从更广阔的视野、更深入的角度,探索建立新的文化遗产类型和相应的保护体系。
2010-11-03
(新闻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