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有关方面了解到,备受社会关注的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内部布展工作目前已进入尾声,并计划在下月中旬落成开放迎接首批观众。昨日,本报记者赶到该博物馆布展现场,提前“探营”。
据介绍,占地3585平方米的博物馆主要由展厅、临时展厅、 放映厅、库房及其他附属用房等组成,建筑物高9.7米,局部两层。踏入由斜体钢板包裹、造型独特的遗址纪念馆一楼展厅,记者所见右侧墙面是一整幅巨型浮雕,加上序言,构成整个展厅的“主题预演”。展厅各展馆布展已基本到位。记者现场看到,展示主要分为“京畿海门”、“沽口御侮”和“国门沦陷”等部分。
其中,“京畿海门”讲述大沽口炮台成为海防重地的历史背景。该展馆内,最大亮点是一幅给人以动感并展示大沽口位置重要性的宋代黄河改道海河入海示意图, 通过借助现代电子技术, 让人看到蔚蓝色不停闪烁的河流及渤海湾,如同真实“流动”一般。
主题展馆“沽口御侮”是展厅的核心, “讲述”1858年至1860年的三次大沽口之战。 原陈设于大沽口炮台纪念馆的烟枪、 白银元宝、 铁炮、铁戗、英法联军火炮、法国米涅式步枪、中国红夷大炮以及被毁建筑遗存等大量文物被“迁入”展馆。
同时,炮台沙盘、 人物雕塑以及模拟海战场景等, 使该展示部分成为展馆的最大看点。作为第三次大沽口之战的主战役——石头缝炮台之战,英法联军取道北塘后,从背向对大沽口炮台发动进攻,炮台守军与联军展开激战,不久石头缝炮台首先陷落,直隶提督乐善壮烈牺牲。作为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火烧圆明园的重要转折点,该战役特殊的地位也因此被设计制作成模拟场景。据设计方鲁迅美术学院技术人员介绍,借助于先进的舞台技术,由该院创作的大型海战油画作为背景,配以火炮模型,可以让观众“置身”战争场面,感受到战争的视听震撼。
“国门沦陷”部分,展示为:洋务运动兴起后,大沽口炮台进行现代化改造,安装世界先进的火炮。八国联军入侵后,大沽口炮台在抵抗列强的斗争中具有特殊地位。随后,西方列强在《辛丑条约》中,执意加入拆毁炮台的条款。展览馆内,展示有被毁的铁炮残块实物以及相关历史照片的复制品等。
展厅结尾部分,预示“战争与和平”主题的大沽铁钟,给人以久久回味。这只因纪念抗击英法联军殉国将军乐善而铸的铁钟,曾悬挂于石头缝炮台,1900年被英国士兵作为战利品掠走,存放于朴茨茅斯,2005年7月20日,铁钟在流失海外105年后,由英国政府无偿归还,重归故里。
根据设计,展厅结尾展馆“威”字炮台朝向,还留有玻璃窗口,供观众观看炮台。
记者注意到,除内部展示已进入尾声外,炮台遗址主题公园建设也正加紧进行,目前博物馆门口及周边绿化已经完成。
2010-10-31
(新闻来源:渤海早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