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物博览>>
 
     
       
  文博见闻  
 
 

专家着手修复包拯家族墓志铭 揭开诸多历史谜团

 

  昨天上午,安徽省博物馆文保中心文物专家开始着手修复包拯家族墓出土的多块墓志铭,这是省博首次着手对其进行修复,这批文物修复完成后,年底有望亮相省博新馆。昨天,曾参与发掘包公墓的省博老专家吴兴汉也来到现场,老人感慨万千,老人说当年正是包公墓葬的发掘,终结了河南与安徽多年的“包公之争”。
  墓志揭秘
  墓志终结豫皖“包公之争”

  包拯是我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杰出的清官代表。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包拯的传奇一生充满好奇,尤其是他的死更是众说纷纭。吴老说,当时主要有两说,一说是在河南巩县,一说是在合肥大兴集。“和曹操墓的争论不休类似,当年,包拯家族墓没有发掘前,包公墓到底在哪里, 河南和安徽也经常争得面红耳赤,直到1973年。”吴老说,1973年4月,合钢二厂扩建,位于该厂附近的所有坟墓须迁走,当时省博物馆着手对包拯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
   经过四个月的紧张发掘,共发掘包拯家族墓12座, 4座砖室墓,8座土坑墓。出土墓志、瓷器、银器、铜器、陶器共计50余件。其中,包括包拯及夫人董氏、大儿媳崔氏、次子包绶、次儿媳文氏和长孙包永年六座墓葬都有墓志。尤其是包公墓志上,洋洋洒洒3000多字,不仅记录了包公一生的生平事迹,而且其死亡时间及死亡后由河南运回合肥的经过都有着详尽的叙述。这些史料的出现,终于结束了河南和安徽多年的“包公之争”。
  墓葬揭秘
  包公原葬墓被金兵盗掘

  吴老说,在包公墓葬发掘中,他们发掘的第一个墓葬就是包公和其夫人董氏的合葬墓。墓葬内除了两块墓志铭,就是一堆杂乱的尸骨。“一般情况下,墓志铭是放在墓葬里面的,这两块墓志铭为何放一起,而且遗骨凌乱?”最后专家得出:此墓是包公和其夫人迁葬墓的结论。也就是说,当时的包公并不是埋葬于此。
  为弄清包公原址墓葬的位置,考古人员继续发掘,最后在该墓葬西南角,发现了一个“超级”墓葬遭疯狂盗掘,应该是官盗。“当时,虽然我们推测该墓葬就是包公的原址墓,但因为没有其他证据佐证,都不敢断然确定。后来在该墓葬发现了一个十二时神佣,才确定了我们的判断。”吴老说,宋代官员陪葬有严格规定,只有二品以上官员才能陪葬十二时神佣,这正好和包公的身份相吻合。而且根据史料记载,当年金兵侵入庐州时,曾对一些墓葬区进行疯狂盗掘,尤其是对他们痛恨的宋代一些高官墓葬更是变本加厉。所以,虽然文献上并没有明确说是包公墓,但从该墓葬的破坏情况看,应该是金兵所为。
  家族墓中藏有包公疑冢
  “盗墓从汉代开始就非常盛行,当年为了防止墓葬遭遇盗掘,包公家族墓葬区中还藏着包公的疑冢。”吴老说,在发掘中,他们不仅发现了包公的原葬墓和迁葬墓两座,而且在墓地西南部,有一个较大的封土堆,距包公和董氏合葬墓不远,发掘前封土高约4米,呈半球形,底部直径约10米, 整个外形略大于包拯夫妇的迁葬墓,但后经发掘,发现其没有任何墓葬结构迹象。因此专家推测似文献记载和民间传说中,用来迷惑盗墓贼的“疑冢”。而且,根据该墓葬的规格,有关专家也认为既然为疑冢,其应该是包拯墓的疑冢,否则其他家族成员不会有如此规格的墓葬。

                                          2010-10-22
                                       (新闻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