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物博览>>
 
     
       
  文博见闻  
 
 

“大清邮政津局”旧址堪称“国宝”


 

  天津市和平区解放北路111号“大清邮政津局”旧址,是天津的文化标志,在全国“独一无二”,堪称“国宝”。
  近代邮政创办伊始, 设于海河边津海关(今营口道2号)大公事房。经过6年的发展, 即到了1884年,大公事房不敷使用,遂迁至今解放北路(时称大法国路)111号经营。 该建筑与其毗邻的紫竹林教堂(建于1872年)出于同一建筑设计师之手,同由法租界天主教会经营。它占地一亩六分七厘,为两层带半地下室,砖木结构,属典型的仿罗马式建筑。建筑平面呈L形。 南端拐角处为一八角楼,是整个建筑的点睛之笔。 该建筑外表采用清一色的中国青砖砌筑, 立柱采用罗马券柱式设计,扁券门窗加壁柱的连续使用,具有较强的韵律感。窗间墙用精细的青砖雕饰,形象逼真。特别是以中国传统的砖雕技术雕刻西洋的古典花饰如毛茛草叶、甘菊花、珠饰等,于淳朴中见精巧、自然、和谐。整座建筑既有中国古建筑的神韵,又有西方古罗马建筑的风采,堪称中西合璧之典型。
  在发现“大清邮政津局”旧址之初,邮政曾异想天开,做过“收回”或清政府“划归”的梦。追根溯源,方知它虽非法国人欧爱叶所建却归他名下的公司所有。欧爱叶1900年来津淘金,看中房地产业本小利厚,于1906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注册成立“法比公司”,对外称比商。后通过多种手段,取得罗马教皇授权,于1912年接手天津天主教会房地产业务,在津成立“天津仪品放款公司”。这样,“大清邮政津局”旧址成了“仪品公司”的财产。后因其“仪”字与清末皇帝溥仪的名字犯讳,改为“义品公司”。天津解放后,该建筑委托天津市人民政府代管,产权属比利时。
  邮政迁入该建筑初期,称海关拨驷达局(即英文海关邮政), 其英文牌匾CUSTOMS POST OFFICE悬挂在一层角楼的窗户上,醒目,漂亮。1897年2月2日(农历正月初一),天津海关拨驷达局正式更名为“天津大清邮政局”,简称“大清邮政津局”。原先悬挂的英文牌匾,被崭新的“大清邮政津局”中文牌匾所取代, 旁边还挂有两块外文牌匾,左侧为法文“POSTE IMPERIALE”,右侧为英文“TIENTSIN POST OFFICE”。 经此“装点”,整座建筑豪华,气派。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大清邮政津局改称直隶邮务管理局,直至1915年8月迁出。
  从1884年到1915年,凡31年中,这座建筑横跨近代邮政创办、大清邮政、中华邮政等三个历史时期,功德多多:组织实施近代邮政向全国推广,首创利用铁路运邮、首推“邮发合一”、组建万里邮路、执行万国邮联协定成为国际包裹互换局、奉命组建火车行动邮局、组织全国最早的航空邮路,开发明信片、书籍及货样、挂号、快递、保险信函、保险包裹、汇兑等多项业务……它是早期天津邮政发展的历史见证。
  120多年来,它经历了1917年、1939年两次大洪水, 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及火灾等自然灾害的洗礼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1984年市政府曾拨款整修。2008年,为迎接北京奥运,再次整修。 2010年3月,市邮政公司对其进行整体加固装修,整旧如初,使其英姿重现。
  经市邮政局申请,1997年6月,市人民政府将其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5月,市邮政局决定,购置其产权,建立天津邮政博物馆,并分别向市政府、 国家邮政局做出请示。8月,国家局下发“批复”,对该建筑文物价值给予高度评价,明确支持建馆。2001年5月,王德惠副市长就建馆涉及的房屋产权事项表明政府态度, 提出过渡方案。经协商,2001年12月28日,与市化轻总公司签订协议,该建筑使用权有偿转让市邮政局,为邮政博物馆建设铺平了道路。
  昔日的“大清邮政津局”旧址如今成为邮政博物馆。晋升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提上日程。

                                         2010-10-13
                                    (新闻来源:天津网-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