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汉阳陵博物馆“文物保护环境监测系统”项目验收专家评审会在西安召开。专家们一致认为,汉阳陵博物馆的环境监测系统能够对遗址及陈列文物的保护提供有力的技术性支撑。这种监测系统在国内大遗址保护中大规模使用尚属首次。
据悉, 自然蜕变是文物实体遭受损坏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种损坏与文物所处的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开展预防性保护研究,监测、控制文物及遗址的保护环境,控制或减缓文物及遗址因自然蜕变引起的损坏将是今后文物保护发展的主要方向。汉阳陵博物馆是一座考古遗址类博物馆,2009年起,汉阳陵博物馆引进并安装了文物保护环境实时监测系统。经过一年左右的方案设计、专家讨论、初步实施和考察调整等前期准备,目前该环境监测系统已进入正式工作程序。
环境监测系统第一期工程实施方案从汉阳陵博物馆的陈列馆、外藏坑遗址、室外陵区遗址这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文物保护区域展开, 根据各自的环境要素进行重点布点监测。 该系统采用无线传感网络技术,能够对监测区域的大气温度、相对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多种参数进行动态地实时采集和传输,从而揭示文物保护环境的变化规律,文物管护人员便可采取措施应对文物保护环境的变化。如监测系统监测到馆内的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时,管护人员可以通过控制展厅中的参观人数来降低二氧化碳浓度。
26日,来自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 上海博物馆、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等单位的9名专家,对汉阳陵博物馆的环境监测系统进行了现场考察。专家们认为,通过监测技术、微传感器技术、无线传输技术及数据挖掘技术的集成,建成了汉阳陵博物馆文物保护环境智能监测系统,对遗址区及陈列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认为该监测系统具有智能化、低能耗、低成本、易操作、易维护的特点,适合遗址性博物馆的特点和应用要求。另外专家建议,此后将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布点及监测参数。
此后汉阳陵博物馆还将逐步添加更多监测功能和运用更新的科学技术,最终实现对博物馆环境的全方位监测。
据了解,汉阳陵博物馆的这种环境监测系统在国内大遗址保护中的大规模应用尚属首次,为其他大遗址和文物保护提供了重要参考。
2010-09-30
(新闻来源:中国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