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 由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组队开展的天津市水下文物普查探测、探摸工作在塘沽正式启动,标志着我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水下文物专项普查进入第二阶段。
天津市水下文物普查工作开展以来,由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成的水下文物普查陆上调查工作队查阅了大量史籍文献、海事记录,并对天津沿海辖区包括塘沽、汉沽、大港区域进行了全面详实的陆上实地走访调查,通过向相关单位搜集线索、走访渔民、随渔船出海定位, 最终确定十余处水下遗存的位置疑点, 为本次探测和探摸工作的顺利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创造了有利条件。
此次水下文物普查探测和探摸人员分别来自国家博物馆、天津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辽宁、福建等沿海省市,采用了国际较为先进的水下物理探测设备和仪器, 通过高精度GPS定位、多波束回声测深、 旁侧声纳、浅地层剖面等高科技手段实行高精度探测, 并由人工潜水进行探摸等,进一步核实、 确认前期陆上调查所发现的水下文化遗存线索,定位水下文化遗存点,了解遗存的性质、年代、埋藏环境、保存状况等文化内涵。
日前已完成对大港区东部海域一处疑点的探测、探摸工作,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潜水队员甘才超作为第1组队员,潜入渤海十余米深的海底对疑点进行了探摸。该处疑点距离码头20余海里,单程行船约2.5个小时,作业时间约3——4小时,工作人员在船上的时间大约9个小时, 探摸工作受气候环境、潮汐、航道等各种因素影响较大,因此,此次水下探测、探摸工作工作强度大、难度高。
此次探测探摸主要选取一些重要疑点进行工作,预计此次天津海域的探测探摸工作持续一周左右,此后类似工作将视情况继续开展。
2010-09-26
(新闻来源: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