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神秘而古老的气息,一批来自千年前的契丹文物,即将来到长沙做客。 7月10日至10月10日,由湖南省博物馆和内蒙古博物院联袂举办的《草原牧歌——契丹文物精华展》将与湖南观众见面。近日,本报记者随省博文物点交专家奔赴内蒙古博物院,迎接这批珍贵的宝贝抵长。昨天下午经特批,本报记者被允许进入从未对媒体开放过的文物仓库,现场见证湘蒙文物专家点交这批文物,提前与契丹文物时空对话。
文物特点
连文物专家都感到好奇
“这次的展品,有许多和我们汉文化不一样的东西,连湖南的文物专家都感到好奇。”湖南省博物馆典藏与展示研究部的文物研究专家郑曙斌告诉记者,这次展览将给看过《走向盛唐》《凤舞九天》的湖南观众带来崭新的视觉体验,“它们将首次在南方展示辽代三大考古发现——陈国公主墓、吐尔基山墓、耶律羽之墓出土文物。”
据介绍,此次展览展品共114件(套),其中有半数文物为国家一级文物, 将展示契丹民族及其先祖从春秋战国至辽代勃兴时期的千年草原文化。展品包括金银器、瓷器、玻璃、玛瑙、漆木、玉器等类器皿。其中,又以金银器为大宗,几乎占整个参展文物的一半。“金银器具有很显著的游牧民族特征。”省博文物研究专家郑曙斌说,“与我们的农耕文明用土地、房产传承财富方式不一样,游牧民族居无定所,他们保存和传承财富的主要方式就是金银器。”
“这批文物都是契丹文化的精品,代表了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精华。”据内蒙古博物院外事部主任吴玮瑛介绍,他们非常重视此次展览,将它视作是北方游牧民族文化与湖湘文化时空对话的重要事件。“这些文物刚刚结束在台湾的展览,在那边大受欢迎,当地民众甚至要求延期。”吴玮瑛说,之所以将长沙作为本次展览的内地首站,“主要出自信任。湖南省博物馆在展览运作方面的成功经验,让我们比较放心。”
点交现场
对文物敬畏低声说话
昨天14时,内蒙古博物院汇聚着浩瀚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精髓的文物仓库,那扇神秘的铁门首次为湖南媒体打开。当记者迫不及待走进仓库,看见湘蒙文物专家手戴白色手套,正对一件件即将赴湘的展品做“体检”。怪兽纹铜鎏金饰牌、鹿首金步摇冠、契丹大字铜印、鹰顶金冠饰……有丝毫异样都会被一一记录在册。高亮度手电筒、照相机、白手套更是文物点交的必备工具,现场气氛显得有些紧张。
记者注意到,专家们都轻手轻脚拿起宝贝,压低声音说话,“这是文物专家点交文物时的习惯。”湖南省博工作人员张锋说,“大家对文物都有敬畏之心。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提倡观众进馆参观一定要安静。”
“我们一个上午只能点交二三十件展品。”据介绍, 由于文物点交工作的细致, 114件(套)展品至少需要2天才能“体检”完毕。“体检”完毕后,将马上由专业的文物运输公司,在武警的押运下启程奔赴长沙。
展览亮点
与湖湘文物对话
在长沙之前,这批文物今年2月至5月在台北“故宫”展出,观者如云。其中一件出自陈国公主墓的“黄金面具”,更是吸引了包括马英九在内的多位观者驻足。
这件“黄金面具”是仿照18岁逝世的陈国公主真人面容制造。在公主出嫁之时,就作为嫁妆随公主来到夫家。以嫁妆作丧葬品,这是完全和汉人不同的习俗。而这件“黄金面具”在我国的出土,也改变了人们先前认为黄金面具只是中亚青铜时代文明之物的看法。记者昨日下午在仓库等候许久,但这件珍贵的藏品一直没能亮相,据说将于今日进行点交。
记者昨日在仓库看见一批精美的蒙古包家具。虽不是文物,但造型和纹饰相当精美。据省博介绍,为向湖湘观众介绍草原文化,展方特意定制了这批蒙古家具。“我们将在省博的展厅中安置一个直径8米的蒙古包, 里面将放置这批典型的蒙古家具。”《草原牧歌——契丹文物精华展》将分为“马背上的民族”“粗食华器”“穿金戴银”“生命的遐想”四大部分,湖南观众将看到游牧民族赖以生存的马具与猎具,有反映宴饮伴歌舞生活方式的金银器与陶瓷器,有他们形影不离的金银首饰,还有宗教信仰与丧葬习俗等多种类型文物。
2010-06-23
(新闻来源:中国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