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物博览>>
 
     
       
  文博见闻  
 
 

工地挖出万年古贝壳鉴定出炉
部分贝壳海河流域首发现


 

  日前“工地挖出万年古贝壳”的报道引发不少市民关注,记者昨日联系到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址调查中心的专家对其做了专业鉴定,经鉴定得知陈先生捡回家的这些贝壳原来并非是“海生”贝壳,而是一万年前海河流域的“陆生”贝壳,其中部分品种为海河流域首次发现,具有一定的科研价值。
  为古贝壳做专业鉴定的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址调查中心海岸带与第四纪地质研究所,根据该研究所提供的化石鉴定报告,这些古贝壳并非是贝壳发现者陈先生所认为的“海生”贝壳,而是海河流域的“陆生”贝壳,这或许可以解释有着数十年海上打渔经验的陈先生与他的同乡们都不认得这些古贝壳的疑惑。
  那为什么在工地17米深处发现这些古贝壳以前,还分别发现了明确为“海生”贝壳的毛蛤层和牡蛎层呢?该研究所的阎玉忠教授做了一个形象的解释,该古贝壳所发现的地域在数千年前经历了一次“沧海变桑田”,在较浅处形成了现在的“海生”贝壳层,而在万年前这一地域其实还经历了一次“桑田变沧海”的过程,这一带在万年前很可能是河流或湖泊地,因此才在17米地深处形成了该“陆生”贝壳层。这一小小的贝壳恰恰见证了天津地域海陆变迁的历史过程。
  阎教授告诉记者,这些古贝壳的年代应该在9千至1万年左右,主要有丽蚌和楔蚌两属类,其中有部分经鉴定可基本判定为“鱼尾楔蚌”,而该物种国内目前仅知分布于南方长江流域一带,此次还是首次在海河流域发现,具有一定的科研价值,他们希望对此次发现的古贝壳进行收藏并以此进一步研究。

                                         2010-05-14
                                       (新闻来源:渤海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