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文物局新闻发言人、副局长孙英民8日说, 河南已用考古学的方法,找到了被称为中国“长城之父”的楚长城,第一次确定了楚长城的地理位置和走向,使后世逐渐迷失的楚长城分布线路及区域再次清晰地展现出来。
结合文献和前期掌握情况, 楚长城主要分布在豫南的平顶山、南阳、驻马店、信阳4个地级市的25个县(区)。到目前为止,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确定的楚长城墙体30.51公里, 被历代破坏而消失的楚长城墙体约25.37公里、 山险81.34公里,共计137.22公里。调查和发掘确定了方城县大关口和泌阳县象河关等楚长城关堡2个,叶县保安镇前古城、 泌阳沙河店古城、付庄古城等位于楚长城线上的城址3个。目前已基本掌握了平顶山市叶县、舞钢市, 南阳市方城县和驻马店市泌阳县境内的楚长城分布线路。
2009年6月至9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舞钢市平岭长城遗址焦桐高速叶县至舞钢市段穿越区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的楚长城墙体内所出遗物大部分为春秋时期,少量为战国早期,未见晚于战国时期的遗物。平岭长城年代下限不晚于战国时期,亦与文献记载的楚长城时代一致。发掘的该段楚长城墙体残高1.56米,南北宽10—16.1米。发掘的该段长城是东西向的,长城墙体南北两侧有两道石砌墙体。墙体大部分为堆筑,局部系夯筑而成。夯层厚3—7厘米。象河关是古代文献和考古发掘出土遗物相互印证的楚长城关口之一。2010年1月至2月,调查队发现象河关是集古道、关墙、堆筑或夯筑的土台、天然护城河、生活区于一体的成系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关口。
2010-03-10
(新闻来源:天津网-天津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