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9年11月29日圆明园赴海外寻宝小组启程至今,“寻找圆明园流失海外文物系列活动”启动已经一月有余。按照原定计划, 8人的寻宝小组已走访了包括华盛顿国会图书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纽约市艺术博物馆、波士顿美术博物馆、哈佛大学图书馆等多家美国文博机构。 至今,他们已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接触”, 但想要对海外的圆明园文物进行彻底的了解,建立完整的圆明园文物档案,恐怕只是搭进去时日和精力还是不够的。国外媒体以及文物方面的有关专家对此事纷纷发表评论,或者他们的一些看法和评论能帮助我们理清一些寻宝的思路。
博物馆——非常紧张
“欧美各国博物馆闻讯均感到非常紧张。”这句话,几乎见诸于外国媒体对此事的每一篇报道。
此前,中国媒体报道,大英博物馆所藏圆明园流失文物数量最多,足有23万件之多。但大英博物馆的发言人对此予以否认,称大英博物馆的中国藏品总量不足这个数字的1/10,而且其中大部分可能并非来自圆明园,并表示他们正在进行相关整理工作,尝试分析究竟哪些藏品可能来自圆明园,一旦中方联络必将予以配合。
尽管圆明园方面多次澄清,此次寻宝只为登记备案,并无追索之意,但欧美各国博物馆仍非常紧张,忧虑一旦中方对圆明园文物的去处有了确切的信息,日后必将发起追索行动。
外媒——“哪怕在圆明园建个厕所都会上媒体头版”
对于此番海外寻宝,美国《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英国《每日电讯》、《泰晤士报》,法国法新社等欧美主流媒体都在第一时间就给予了充分的报道和很高的关注。
“中国迈开了全球寻宝的脚步,这是一次洗雪百年耻辱的旅程,也意味着中国自我意识的觉醒。”很多外国媒体谈及圆明园海外寻宝,均以此为其定性。
寻宝一事拨动的不仅是外国文博机构的敏感神经,外媒的注意力更是高度集中在了“圆明园”这三个字上。正如寻宝小组一位成员所说:“如今,哪怕在圆明园建个厕所都会上媒体的头版。”这是因为,如今在不少外国媒体看来,此次全球寻宝意义绝不仅止于一个圆明园,甚至不仅止于中国。毕竟,大英博物馆、枫丹白露宫收藏的不独有中国文物,此次行动将推进其他文明古国追寻被劫掠文物的进程。
外国专家——文物散落民间出处难觅
“圆明园流失文物大部分散落民间,而且很难考证其真实出处。”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 著名历史学家何伟亚(James Hevia)对于圆明园寻宝活动给出了这样的建议。 这也代表了国外相当一部分学者和机构的意见,他们普遍认为,目前,大量圆明园流失文物在私人藏家手中,其中包括中国大陆、台湾以及香港的藏家。不仅如此,随着时间流逝,文物通过买卖或者遗赠等各种方式几经易手,已很难考证是否系出自圆明园。别说寻宝小组很难与所有私人藏家进行接触,即便联系后得以对其所藏文物进行调查,恐怕也很难甄别文物出身——大多能够说明文物来自圆明园的证据不过是一纸声明,但这很有可能是某个卖家为了提价而编造的谎言。正如何伟亚所说:“想要完成这个项目,的确需要动用很多资源。”
2010-01-09
(新闻来源:文化传播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