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物博览>>
 
     
       
  文博见闻  
 
 

天津档案馆获捐赠明信片:明信片里的历史

 

  天津档案馆特藏馆里,一组色彩鲜艳、画面清晰的明信片,常引起参观者的关注,感叹几十年前的明信片竟如此精美,更感叹这些普通的明信片,竟悄然记录了一段段远去的历史。
  150年前,津城被迫开埠。腐败清政府与列强所签的一纸《北京条约》,让海河两岸陆续出现9个“国中国”——租界。当时在9个租界中,日租界虽然不是最早的,但却是扩张快、占据长 、掠夺大的租界。据市档案馆资料显示,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日本将侵略目标伸向中国,并把侵入天津称之为“征服中国的咽喉”,并于1898年在天津设立租界,初设面积1667亩,经过扩张总面积为2150亩(另有1910亩、2466亩等说法)。1937年 ,日本占有租界以外的土地已达10700余亩,到后来,整个天津全部沦陷在日本侵略者的殖民统治之下。1945年,日本投降,日租界正式收回。
  日租界所在地现今为和平辖区,租界地内大多建筑已被高楼大厦所代替,历史原貌已很难找寻。除此之外,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日租界的历史资料也非常少,因此对于了解城市这段历史困难很多。没承想,2007年6月市档案馆与市社联共同组团赴日本征集档案时,意外发现了一批日本“天津人”,而且他们为填补这段历史发挥了重要作用……
  日本“天津人”, 是一批在天津租界出生或在天津生活过的日本人 ,对天津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大家每年相聚必然回忆天津的生活,并搜集有关天津历史档案资料,其中有一位老人最热心也最有心做这件事,当得知天津档案馆来日征集历史档案时,他带来一个装有档案、地图、照片、明信片的大旅行箱,毫不保留地展示出来,并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资料。他就是今年5月份在天津市档案馆举办“个人收藏天津史料展示会”的中日民间交流的使者——近藤久义先生。
  近藤先生1932年3月出生在天津日租界山口街(现在的锦州道以北的张自忠路)1号,儿时曾就读于淡路街(今甘肃路)日本第二小学,毕业后进入天津日本中学,1946年离开天津。他之所以出生在天津,是因为祖母的哥哥1901年来天津,1917年父亲17岁时来津投奔舅父,于是一家人从此在天津落户。一家三代生活在天津,不仅目睹了这片土地发生的变化,同时也潜移默化产生了感情,这些从近藤先生的珍藏中就可感觉到。
  市档案局荣华馆长说:近藤先生慷慨所捐的图片、地图、书籍以及部分资料的光盘,非常珍贵。有当时天津街景、日租界全景和公园等图片;有拉车的 、放鱼鹰子的百态人生;有当时天津人婚丧嫁娶的场景;还有海光寺 、鼓楼、南市、万国桥、东马路、金钢桥等地区的历史风貌 ,这些资料成为众多学者研究天津历史一笔难能可贵的财富 。其中有一组有关天津1917年水灾的珍贵照片再次扩充了境外征集资料的馆藏:天津作为一个港口城市,加之又是永定河、南运河、北运河、大清河 、大运河五河交汇之处 ,历史上曾经多次发生过水灾 ,比较严重的就是1917年和1939年波及整个天津的大水灾 。可是1939年的那场水灾天津档案馆已保存了第一手资料 ,1917年的水灾资料则是一片空白。当年天津五大河流暴涨,最终于9月21日冲垮良王庄大蒋庄间的南运河堤防,并于23日进入天津市西南部和日、英、法各国租界,洪水一望无际,为数十年来之浩劫。1917年7月20日至28日海河流域连降大雨,致使山洪暴涨,引发洪水泛滥,天津西部尽被淹泡。9月21日洪水自天津海光寺一带向北漫流,24日夜市区临时土埝溃决,洪水经多伦道、南市等地突入市区 ,海光寺一带水深约1.8米,河北北路水深1.5米,和平路一带水深亦达1米以上 ,受灾人口达620万。为了让天津人民了解当年的情形,近藤先生主动将1917年水灾照片刻录成光盘,无偿捐献给了天津档案馆。
  近藤先生搜集并捐献的珍贵史料 ,还有1937年日本轰炸南开大学的图片。“ 在7月29日夜里两点钟 ,天津市内战争开始 。中国地区整天遭受炮击和空军轰炸 。八里台附近的南开大学遭受猛烈轰炸 ,几乎夷为平地 。市区大火蔓延,无法扑灭。”7月30日凌晨1点,日军开始向南开大学开炮。30日下午2时“日炮队亦自海光寺向南大射击,其中4弹,落该院图书馆后,刻已起火。”该图书馆是著名教育家卢木斋捐资盖造的,里面藏有大量有价值的书籍,很可惜顷刻毁于一旦 。30日下午3时许,日方派骑兵百余名、汽车数辆,满载煤油到处放火,“秀山堂 、思源堂、图书馆、教授宿舍及临近民房,尽在烟火之中,烟头十余处,红黑相接,黑白相间,烟云蔽天,翘首观望者,皆嗟叹不已。”日本侵略军就这样炸毁了南开学校,让美丽的校园一夜之间满目疮痍 、一片废墟。日本侵略者为什么这样痛恨南开?《亚细亚》英文月刊援引日本官方言论披露:因为南开是在天津“造成反日情绪与反日活动的中心”,所以日方“非炸毁(南开)不可”。而近藤先生收集到的这些图片,可以让我们在悲愤中不忘历史。正如张伯苓先生所说:“敌人所能毁者,南开之物质;敌人所不能毁者,南开之精神。”老先生在搜集这些资料时并没有回避日本当时的侵略行径,也没有忽视日伪时期中国的抗战场景,很多标语图片都记载了当时的历史细节。作为一名日本友人,他让我们看到了对待史实资料的忠诚和严谨。
  这次赴日征集时,他们还查到了当年日本驻屯军的相关档案:天津各国租界设立之初,是没有权力驻扎军队的。但“庚子事变”后的《辛丑条约》使列强获得了这一权力。“庚子事变”后 ,各国列强借口保护公使馆 、领事馆和本国侨民的安全,在和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该条约第三条规定 ,帝国主义可在自山海关至北京沿铁路的12个地方驻扎军队 。由此,各国正式开始在中国驻军 ,日本驻屯军的到来也是始于这一时期。日军最初驻扎在英租界 ,在海光寺建设兵营和司令部,1902年转移到海光寺。第一任司令官为大岛直久中将,该部队不仅有步兵、骑兵、炮兵、工兵、野战医院外,还有一个军乐队。日本驻屯军经常举行演习,如1909年6月驻天津步兵队举行了特别射击会。
  1933年《塘沽协定》签订后,日本加剧了对华北的侵略,天津是他们重要的掠夺基地和交通枢纽,因此也导致了天津人民的反日情绪日益高涨。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早有准备的日租界当局与驻屯军协商决定,不惜一切手段对12000日本侨民实行现地保护。为此,他们千方百计捕杀抗日志士与无辜百姓,与此同时,设路障、建炮楼、限通行,为所欲为,在津城犯下滔天罪行。抗战胜利后,为掩饰罪恶,他们将大批档案销毁或带走,致使这段历史没有翔实的资料。尽管国内部分档案馆对日本驻屯军的资料有所保存,但不是一手的,更不是日本人自己保存的。这次他们征集到的却是日本人自己保存的当年档案,还有当时驻屯军的部分史料,这些为国内研究租界史提供了新的一手原始资料。
  查阅复制的2000多张珍贵历史照片 ,缩微复制的10000多页档案 ,以及1870年到1945年的400多张明信片 、389张老照片,再现了当时天津日租界的景象 ,不少内容是专家寻找多年未果的新发现 ,这对研究天津近代史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也为认识和评价天津历史提供了准确依据,同时填补了天津租界档案资源的空白,为研究天津近代租界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的依据材料。

                                          2009-12-27
                                        (新闻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