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市文物局近日召开水下文物普查工作推动会并举办培训班,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专家向我市各区县的文物普查队员讲授了水下文物普查调查方法和技术手段。此举标志着我市“水下探宝”行动正式启动。
天津素有“九河下梢”之称,海河水系和蓟运河水系构成天津主要水系,拥有153公里的海岸线和3000平方公里的海域,北大港、于桥水库、团泊洼等大型水库以及尔王庄等中小型水库。文物普查表明,天津水域极有可能存在丰富的水下文化遗存。近年,随着“南海一号”、“碗礁一号”等沉船发掘取得成功,水下文物的发掘保护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2009年是中国水下考古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年份。水下文物普查作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一个专项已正式启动,这是我国首次对水下文物资源进行全国性普查。我市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启动了本项工作。
天津人文历史可上溯至旧石器时代。距今三千年前,天津已成为转运“岛夷皮服”必经之地。魏武北征乌桓,凿泉州渠和新河运送战争物资; 唐时幽燕驻重兵,蓟运河为必经之路;宋辽对峙,以海河为界; 之后,河、海两漕兴起,渤海、海河、南运河、北运河成为供给京师物资的主要航道,天津三岔口一带出现“连樯集万艘”之奇观。上世纪90年代,曾有天津渔民反映,在渤海中打捞出古代器皿,说明渤海水域不乏水下文物存在。近代以来,天津大沽口海域既是中国军民抵抗外来侵略的重要地段,又是中国对外经济交流的主要港口。因此,在天津水域开展水下文物普查工作十分必要。水下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开展水下文物普查是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安全的重要措施和基础工作。
本次水下文物普查的范围为本市沿海和部分内陆河道、水库、湖泊分布的水下各类不可移动水下文物,普查的行政区域包括大港、塘沽、汉沽三个沿海区县以及东丽、津南、西青、蓟县、宝坻、宁河、武清、静海、北辰等部分区县。天津正式启动水下文物普查工作后,将通过一年多的时间调研,基本摸清天津水域水下历史文化遗产家底,对其进行系统记录和深入研究,全面掌握我市水下文化遗产状况,科学制定保护政策和中长期规划,编写《天津沿海水下文物普查报告》,为水下发掘和保护工作提供详细可靠的线索。到2010年底,全面完成天津市水下文物普查工作。
对此次“水下探宝”行动,本报将密切关注,及时把最新的考古进展呈现给读者。
2009-12-09
(新闻来源:中国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