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物博览>>
 
     
       
  文博见闻  
 
                 
清版“上河图”是咱北运河
国宝昨日天博开展 文物层次高 观展亮点多 几件国宝不可不看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天津博物馆筹备多日的“国家宝藏——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精品展”昨天正式开展,文物层次高和观展亮点多是此次国宝展的最大特点。
  昨日并非公休日,但文物展仍旧吸引了不少市民观看,其中以中老年人为主,预计客流量在本周末将达到顶峰。在众多精品国宝中,有一件文物是观众不可不看的,那就是《潞河漕运图》,这件文物是一幅画在绢上的图画,纵向高41.5厘米、横向长675米, 描绘的是乾隆年间天津北运河漕运盛况。 清代粮厅官员在潞河边上督运粮食, 生动具体地反映出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及官民服饰、社会风俗习惯等。此图被文物界业内称为清代《清明上河图》。一位观展的老市民说:“这得看看,它画的可是咱当年的北运河。”
  此次展出的文物还包括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两件铜面具,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的珍贵铜爵、 铜?尊、铜偶方彝等。在展览现场中央展区,一件大体量的青铜器吸引了众人的目光。据讲解员介绍,这就是虢季子白盘,它和毛公鼎、散氏盘均被列入不可出境展的文物范围之中,足见其珍贵程度。
  国宝展览期间,天博还将举办青铜器鉴定等文物方面的知识讲座,并举办文物知识进社区和校园活动,让观众充分领略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和不朽活力。记者 刘彩霞 张清 摄影记者 蔡志文
  这些国宝 不可不看
  文物1·人面鱼纹彩陶盆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特征的文物,距今7000到5000年,当时的仰韶文化流行瓮棺习俗,把夭折的儿童置于陶瓮中,以盆为盖。这件文物是儿童瓮棺的棺盖,上面绘有人面和双鱼图案。这件彩陶盆的图片我们并不陌生,在中学历史书的彩页上就能见到,但亲眼见到自是一番别样的享受。
  文物2·三国时期青瓷羊尊
  制作于三国时期(公元222年-280年)的青瓷羊尊是一个羊形灯台, 早在孙吴时期就出现了。这件文物于1958年在南京市的北京路出土,青瓷羊尊昂首张口、目光温驯、身躯肥硕,是难得的艺术和实用相结合的瓷器佳品,代表了三国时期的制瓷水平。
  文物3·三星堆突目铜面具
  是一件商代(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文物,高85.4厘米、宽78厘米, 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面具上蜀人形象以极度夸张的眼球,呈柱状向前突出达9厘米,使这件面具十分有震撼力, 其面部长、宽均远远超出了常人的大小。有研究说,该突目面具是古蜀国国王蚕丛的神像,因古蜀王是甲亢患者,也就是俗称的突眼病,后人在塑造神像时,就抓住这一特点进一步神化,成就了这种艺术造型。
  文物4·错金阳陵虎符
  该文物属于秦代(公元前221年-前206年),高3.14厘米、长8.9厘米。虽然个子不大,但作用非比寻常,是国王用以调兵遣将的信物。据了解,虎符左右两半,扣合完整,皇帝拿一半,大将拿一半,两半扣合起来才能调兵。这一虎符的左右颈背上各有相同的错金篆书铭文12字:“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让人们不由想起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历史事件。
  文物5·东汉陶船
  该文物诞生于东汉(公元25年到220年),高16厘米、长54厘米。1955年出土于广州先烈路。 据文物学家介绍,以船模型作为陪葬品的墓葬非常罕见,这只陶船造型美观、比例准确、结构复杂、设施完备,基本上和现代木船相同。特别指出的是,船上建楼和船尾设舵的做法比欧洲早了近一千年。因此,该船是研究汉代造船技术十分重要的资料。
  文物6·西汉金缕玉衣
  汉代以玉为尊,认为玉衣能保持尸骨不腐,于是,汉代皇族将玉衣作为死后的穿着。这次展出的金缕玉衣是河北省定州八角廊村40号墓出土的,长182厘米、肩宽49厘米。金缕玉衣的主人名叫刘修。每块玉片都经磨光和钻孔, 大小和形状经过严密的设计和细致的加工,然后用金丝连接起来。玉片上有些锯缝仅0.3毫米,钻孔直径仅1毫米,工艺非常精湛。

                                        2009-09-18
                                 (新闻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网——天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