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物博览>>
 
     
       
  文博见闻  
 
                 
辽宁丹东考古有新发现 最长明代边墙“浮出水面”

             
 

  9月10日,丹东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传来消息,近日,他们在宽甸南部的长甸镇西面,东洋河村寺院沟里的城墙山中发现了一段石墙,经省有关专家鉴定,这段石墙是一道修建于明代的边墙,也是迄今为止在丹东地区发现的7段边墙中, 规模和保护现状最大最完整的边墙。它的发现对于研究丹东地区明长城的“万历新界”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佐证。
  今年六月份,丹东市和宽甸的考古工作者在联合对宽甸南部的长甸镇开展第三次野外文物普查时,发现了这段石墙。根据以往经验,工作人员认为这极有可能是一段明代边墙,但为慎重起见,他们将这段石墙的照片以及一些特征说明传至省有关专家进行研究。近日,省有关专家传来消息,确认这段石墙为明代时期的边墙。
  这段边墙以寺院沟山道为中心分为南北两段,底宽5米,顶宽1.2—1.6米,存高1.2—2米不等,南段起于寺院沟南山北坡山脚下东西流向的季节河边,顺山脊向南延伸,止于南山主峰北坡,全长100米。 北段起于寺院沟沟谷的山道南侧,顺山脊向北延伸,至北山主峰后又向偏西方向延伸120米,整个北段长度达300余米。两段边墙修筑结构规格以及砌筑方法相似,均为当地产的花岗岩块石干插垒砌的石墙。经历了四百多年的风雨侵蚀,墙体保存基本完好。
  边墙是明代长城墙体的专有名称,东洋河边墙属于边墙中的拦马墙,是为守卫长城、重要城址、要塞、关隘而设置的防卫设施。
  东洋河边墙的发现,具有典型的时代特点。首先,边墙的坐落位置具有明显的明代特点,它选择沟谷中前部的卡腰处,相对而言可以节省修筑时的人力和物力,而且便于防守;其次,人工石墙和其它设施协调组成点、线、面的防御体系,是明代军事思想的集中体现;最后,城墙山南面就是古楼子和虎山头明代重要关隘,西北就是杨木川明代古城址,在布局上三者呈三角形,互为犄角,联系照应,在军事调度上,便于相互增援,协调作战,加强守备符合明代军事布置特点。
  东洋河边墙采用天然石块干插垒砌,与虎山长城的砌筑方法以及长城内军事设施的砌筑方法有明显的区别,而与六甸之外的边墙砌筑方法却相类似, 这说明东洋河边墙修建的年代应在虎山长城修筑以后、宽甸六甸城设立之前后(即万历三年左右)。在当时是一道为守卫重要交通要道,保护虎山长城之外边民生产生活和居住安全而设置的军事防御设施。

                                        2009-09-14
                                      (新闻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