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物博览>>
 
     
       
  文博见闻  
 
                 
          
       百年戏楼巧夺天工
             
 

  广东会馆是我国建筑中“南花北移”的典范,其古朴的建筑风格和精巧的建筑艺术放眼全国亦属罕见。作为天津唯一一处具有岭南风格的建筑,广东会馆以其空间跨度大、设计巧妙和装饰精美成为我国古典剧场中的骄傲。广东会馆于1907年建成,次年,上海戏剧界开始受西方新式剧场的影响,建成中国第一个镜框式新戏曲剧场,从此旧式戏园逐渐被淘汰。广东会馆的戏楼成为中国古典剧场的“最后遗迹”。
  尽管这座建筑的历史已经有上百年,但在今天看来其使用功能依然没有过时,而且颇多独到的“人性化”设计。会馆的主体建筑戏楼坐南朝北,占据了整个建筑的大部分面积。戏楼的台面是伸出式舞台,台下可容纳四五百名观众。整个戏台没有一根台柱,围坐舞台三面的观众可以从不同方向观看演出,而视线却不会受到阻挡,这也是广东会馆独到的舞台建筑设计之一。这座建筑最为人称道的是其音响系统,整个戏台中央顶部的吊悬伞顶,用数以千计的变形斗拱堆砌,接榫凹凸不平,似螺旋花纹,向上堆叠组合, 形似扣着的一个足足6米直径的大碗,构成“鸡笼式”藻井。 它不仅造型美观, 而且完美地利用了声学原理,能够把舞台内的声音吸收至穹形顶内,起到“拢音”的功效,再将清晰的回响传送到戏楼的每个角落。因此,不用扩音器便同样具有出色的演唱效果。这个“鸡笼”式的藻井没有一根柱子支撑,却能稳悬于空。经考证,其实有一根横着的腰梁,其底部两侧装置铁柱,在表面上以木雕艺术手段巧妙地把它隐蔽起来。
  正是这座设计独到的戏楼,一直以来是国内著名京剧、昆曲等表演艺术家的重要演出场所,著名表演艺术家孙菊仙、杨小楼、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谭富英、龚云甫等都曾登台献艺。有人说听戏位置是二楼的包厢,末代皇帝溥仪来广东会馆听戏时,就是坐在二楼包厢内。

                                        2009-08-31
                                     (新闻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