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结束的山东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莱芜市重点区域调查中,由山东大学和莱芜市文物办组成的山东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队在莱芜南部徂徕山脉发现了一处大型石墙遗迹,工作队初步确定这是一段鲁国的长城遗迹。这一发现为我国长城史、古国史、战争史和周代考古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据山东大学考古人员介绍,新发现的这段鲁长城全长30余公里,西起莱芜市莱城区崇崖山,向东沿徂徕山余脉蜿蜒分布,东至钢城区黄羊山与青羊崮一带。长城遗迹均位于山岭北侧,由石砌的城墙与城堡组成,在埠东南与五龙村北一带保存较好。 现存城墙的高度一般在1米左右, 高处可达2米以上,厚度为1.2米至2.8米,较厚处在石砌城墙中间夹杂沙土碎石。
现场勘测显示,这段城墙多修筑于两山之间的平缓地带,并于山顶之上构筑城堡和防卫哨所,悬崖绝壁之处则往往依据自然天险。城堡多呈圆形或近圆形,居于山顶最高处,由2至3个城圈依山势修建。城堡内中央部位常见有圆形或方形石砌建筑。大盘顶是此次调查中所发现的面积较大的城堡,南北最长85米、 东西最宽42米,该城堡城墙最厚处3米左右,残存高约1.1米至2.5米;城堡内残存石砌方形房址20余座,目前大多数仅残存高约0.3米至0.4米的底部。
另外, 普查队员在长城遗迹所经过的山顶及山下关口附近发现多处春秋战国时期遗址, 为测定长城的年代提供了依据。专家表示,此次发现的莱芜段鲁国长城遗迹,修建年代应该在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从地理位置上看,这段长城遗迹北距齐长城遗址长约70至80公里,两者之间为汶河支流牟汶河冲积平原。这一地区是春秋时期齐、鲁两国的交界之地,齐鲁两国之间的战争和会盟,如长勺之战、夹谷之会就发生在这一区域内。考古人员说,从此次发现的长城的修筑方式和走向来看,应该是鲁国为了防御北面的齐国而修建的。
有学者认为,与齐长城相比,现存鲁长城的墙体较窄,体量较小,除了考虑防御北部劲敌齐国之外,更应关注其经济上的功能,即城墙和城堡的“关口”征税功能。学者建议有关部门向东、西两面继续追踪长城走向,尽快搞清鲁长城的规模,同时进一步加强相关的研究工作。
2009-07-08
(新闻来源:文化传播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