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物博览>>
 
     
       
  文博见闻  
 
                   调查设备都是高科技 测量结果专家要确认
                  天津明长城包含完整防御体系
                
 

  长城蜿蜒起伏于崇山峻岭之间,地势险要,经过2000多年的风雨侵蚀,许多地方已经残缺,攀爬困难且危险,赴实地量测长城的难度很大。此外,长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文化遗产,体量巨大,分布广泛,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它的精确长度,难度可想而知。但这些调查人员克服困难,将长城资料科学、准确、详尽地记录了下来。
  在即将到来的世界文化遗产日,天津文化保护中心将正式公开展出他们的成果,让人们近距离地了解我们的长城,了解此次长城调查的成果,唤起全社会保护长城的意识,爱我中华,爱我长城。
  老考古队员张俊生曾参加过1984年天津境内的明长城调查。他清楚地记得:“那时我们用的仪器很简单,除了必要的纸笔外,最重要的就是手中的指南针、皮尺和黑白胶片的照相机。但这次不同了,我们手里的设备可都是高科技。”
  据了解,此次调查,调查队员们利用测绘部门提供的精度统一、标准统一的1:1万比例尺地形图及正射影像图,首先对明长城墙体、敌台、烽火台、马面、关堡、相关遗迹等进行现场确认、定性,并按照《长城资源调查工作手册》的规定进行分类编号,用数码相机、摄像机多角度拍摄并笔录长城自然、人文、交通、水系、墙体材质、走向、建造工艺、保存状况等情况。 此外还使用GPS接收机等仪器进行坐标点采集,在调绘相片上标示经专家认定的每段长城的起止点,勾绘长城墙体走向,记录长城特征点的三维坐标等。每段长城的测量结果,均采取测绘技术人员与文物专家共同签字确认的方式进行核实。
  除了先进的仪器,在长城调查的过程中,调查队员们经常与当地的百姓聊天,听他们讲些关于长城的事,对于调查队员们来说,能听到这些调查长城前资料上查不到的事情实在是太好了。
  “有几次听当地老乡说‘哪哪座山上有长城’,可以前的资料上没有,我们不是很信,领导就对大家解释说:我们搞调查工作‘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哪怕是没有也要跑到实地去落实,老乡指引一处我们就到一处,不怕白跑路,所以就按老乡所指的地方去调查,结果还真有,大家不畏疲劳,记录、测量、照相等,很高兴地说‘我们把以前未登记的长城在我们的此次工作中发现了。’”
  调查中相对较困难的就是长城相关的寨堡调查,因为寨堡附近都已新建村庄,把原有的古代基础设施都破坏了,每次调查寨堡到一个村庄都会详细地询问百姓,当地的群众很朴实,听说是为了国家调查长城的事来,都很热情地给调查队讲解,说谁谁家的房子下面是寨堡门,谁家还保存有墙体,哪里有井,哪里有个寨堡角楼,有的百姓还会亲自带着调查队到这些地方,给调查工作指引带路, 就这样在当地百姓的配合下,借助现代化的仪器设施, 此次长城调查工作圆满地完成了。
  通过调查发现:天津市明长城不单单是关城、敌台、墙体,而是包括起防御功能的墙体、敌台、关城,起警戒功能的烽火台,起报警功能的火池、烟灶, 起生活功能的居住址、水窖、水井,起屯兵功能的寨堡, 甚至还包括士兵为耕种粮食、蔬菜而平整的坝地,是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
  从目前调查的所有屹立的石质敌台看,这些敌台与长城墙体或地面均没有台阶可以上下,估计当时应该是利用绳梯上下敌台,人员上下时放下,平时不用时收起,以防敌人偷袭。砖质敌台内部有较大的空间,且门上有门枢、门闩孔痕迹、箭窗上有窗栓孔,说明当时砖质敌台上有门和窗,敌台周边没有发现居住址,这种敌台应该可以驻扎士兵。而石质敌台为实心(内部没有空间),顶部发现有长方形半地穴式结构,但此结构一般很小、很窄,周边也没有柱础、柱洞等痕迹,所以敌台上部没有房屋建筑,且在敌台下部往往有居住址,说明当时敌台并不住人,而是士兵站岗警戒之所。
  另外,在调查的过程中,调查人员们发现烟灶和火池这两类遗迹,其中烟灶位于墙体上或敌台下部,因其只有添柴口没有出火口,所以推测应该是白天用来报警的;火池所处位置与烟灶相同,有些甚至与烟灶相邻,因其多呈簸箕形易通风起火,所以推测应该是夜晚用来报警的。
                                        
                                        2009-06-08
                                (新闻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网——天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