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物博览>>
 
     
       
  文博见闻  
 
                吉林省发现多处商周至战国早期文物遗址
                
 

  近日,吉林省文物工作者在进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了多处商周至战国早期文物遗址,对东北地区青铜时代聚落分布、区系类型、文化谱系等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截至目前,吉林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专家四平市叶赫镇就已经发现遗址135处。 专家在地表采集到石刀、石斧、石楔、石磨盘、石锛、石凿等石器和红褐色、灰褐色夹砂陶等陶器以及鼎、鬲、豆、罐、壶等可辨器形。据专家介绍,从采集标本的特征分析,方锥形鼎足和磨制石器较多,其所属年代的上限可以追溯到西周,而豆、石磨盘等也可推定为战国早期文物。
  四平市文物普查小组专家赵殿坤告诉记者,这些文物的发现,可以证明最早在商周时期,叶赫河两岸就有人类居住,而且密度比现在还要大,活动也很频繁。
  在叶赫镇,文物普查小组还发现一处春秋战国时期墓群,即王家屯古墓群。根据墓葬的形制及地面采集的标本分析,距今约2500年左右。这处墓葬属东辽河上游的宝山青铜文化类型,是继2007年双辽后太平遗址群后的又一次重大发现,为今后深入研究东辽河流域青铜时代聚落分布、区系类型、文化谱系等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此外,专家组还在伊通满族自治县景台镇五台子村东南约300米的城子山顶部发现一座山城。 山城依山势筑城,平面近方形。环沟式城垣,周长480米,面积约1.6万平方米,顺山脊辟一西门。专家推定该山城为春秋战国时代土著人修建的一座古城遗址。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金旭东说,该山城的发现把吉林省土著人修建的古城历史向前推进了数百年,对研究大黑山西麓、东辽河上游青铜文化类型、分布格局及历史编年有重大价值。
  据悉,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始于2007年4月,将一直进行至2011年底。
                                        
                                          2009-05-30
                                        (新闻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