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物博览>>
     
       
  文博见闻  
 
                   让博物馆“动”起来
 
 

  博物馆的馆舍是固定建筑物,不可移动。人们要参观博物馆,就必须亲身前往。虽然现在我国许多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不需要花钱买门票了,但还有许多其他条件的限制,譬如路远,交通不便,没有那么多闲暇时间等,使得很多人不能到博物馆参观。有没有什么办法,让博物馆“动”起来,“走”到人群中去,让那些没有条件、一时不能亲自到博物馆去的人,也能享受博物馆文化呢?
  办法是有的。
  首先是书籍。就是把博物馆的收藏印成书籍,便成了移动的“书籍博物馆”。“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人们拿到这本书,就可以随时了解博物馆的文化了。
  其次是虚拟博物馆。网络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博物馆的藏品数字化,建立虚拟博物馆。不能亲自去博物馆的人们,通过上网,也可以了解博物馆文化。
  这两种可移动博物馆,虽然有胜于无,但毕竟是镜里看花。不身临其境,不与实物亲密接触,就很难有切身的感悟,感受不到心灵的震撼,感受不到文物的魅力,更没了那种“发思古之幽情”的情怀。总之,不跟博物馆展品直接交流,人们就少了一份真实的体验和感动。
  有没有别的办法呢?
  今年11月底在北京中国农业博物馆开幕的“博物馆暨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实实在在的移动博物馆。这个移动博物馆由集装箱和大卡车组成。集装箱面积2×12米。有了这24平方米的面积, 安放上特制的展柜,就可以办小型展览了。 如果嫌小, 那就不妨将2至4个集装箱组合起来,即可办一个像样的展览。这种车式移动博物馆机动灵活,可以开到学校、厂矿、部队、农村,像当年的“乌兰牧骑”演出小分队,像科技大篷车一样,深入基层为广大群众服务。这种移动博物馆特别适宜办科技类、防灾类、卫生类的展览,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传授科学知识,教授简便易学的生产生活技能,提高文化素养,一定会受到欢迎。有条件的地方,不妨一试。

                                       2008-12-12
                                   (新闻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