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物博览>>
     
       
  文博见闻  
 
                  天津明清海防文物调查成果丰硕
 
 

  由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展的明清海防文物资源专项调查取得阶段性成果,已在塘沽区、汉沽区调查登记炮台、船坞、营盘、军械弹药库等海防遗存近20处,其中包括大沽口南、北岸炮台、北塘炮台、汉沽营城炮台、大沽船坞、大沽海神庙、大沽草头沽营盘与南滩新营盘等重要遗存。这是本市第一次对明清海防遗产资源进行系统调查登记,也是本市继长城、大运河资源调查之后第三处大尺度线性文化遗产专题调查,通过全面考古调查和重点考古勘探与发掘,为全面审视本市地域文化特色、彰显城市个性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我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明初沿海卫所制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海防建设的开始。 这道“海上长城”在中华民族维护国家统一、 抵御外来侵略的历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笔。 天津海防工程作为明清时期国家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明、清两代,乃至中国近代史上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大沽口炮台、北塘炮台、营城炮台见证了西方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三次大沽口之战,也使天津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主战场。
  2004年,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有关单位合作开展对大沽口炮台遗址的考古勘测。本次考古勘察的重大突破是确认了大沽口炮台的原初地面。 大沽口炮台原初地面的发现,像是一把钥匙, 解决了一直以来对炮台围墙高度难以确认的“锁”,为全面多角度认识大沽口炮台原貌又增加了一个可靠的“标尺”,在地球物理勘探和遥感考古成果的基础上,取得了考古新进展。
  2005年至2007年,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大沽船坞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共发现4处船坞遗迹与1处船台遗迹,结合文献资料记载,在丙坞与土坞之间还应该存在两处船坞遗迹,使湮没已久的船坞得以确认。
  2007年12月,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位于现北洋水师大沽船坞内海神庙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现清代海神庙甬道、山门、西配殿、御制碑亭及围墙建筑基址等遗存。出土清代御制海神庙汉白玉石碑、柱顶石、黄琉璃、绿琉璃筒瓦、板瓦等重要文物。大沽海神庙遗址的初步考古成果,是天津滨海新区的重要考古发现。

                                      2008-08-05
                              (新闻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网——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