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物博览>>
     
       
  文博见闻  
   
                  天津长城力争整体进“世遗”
             
 

  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一项最新的考古调查表明,天津市域内的长城修建年代确定为明代,这次对明长城天津段最全面的考古工作,为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了解天津长城提供了最为有力的证明。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考古专家陈雍兴奋地对记者说,一些原有纪录将被改写。
  新发现古代遗存上百处
  此次明长城天津段田野考古调查由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市测绘院负责实施,采集了详细的文字和影像记录,新发现了大量与长城相关的遗存,不仅数量多,达到百余处, 且类型十分丰富, 主要有关城、寨堡、敌台、烽火台、火池、烟灶、居住址、水窖、水井等。
  是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
  明长城天津段自东向西除少部分为山险外, 大部分是沿山势而建的墙体, 可连接成一条完整的防线。所以说,以往有学者认为天津长城多为山险, 墙体很少并且不连续的观点是不确切的。 最新的发现是天津长城绝大部分是石质(未修复),只有黄崖关段为砖质(1987年修复)。天津段长城包括墙体、敌台、关城,起警戒功能的烽火台,起报警功能的火池、烟灶,起屯兵功能的寨堡,是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除长城主线墙体外,天津市域内还发现多条二道边长城,这对长城主线起到了有效的补充作用。
  报警系统齐全
  调查中,发现烟灶和火池这两类遗迹。其中烟灶位于天津段长城墙体上或敌台下部,因其只有添柴口没有出火口,所以推测应该是白天用来报警的;火池所处位置与烟灶相同,有些甚至与烟灶相邻,因其多呈簸箕形易通风起火,所以推测应该是夜晚用来报警的。这让人不得不佩服修建者的智慧。在部分火池内和烟灶门内发现有白色灰烬,个别还可看出有烟熏火燎的痕迹,可见有的火池和烟灶曾经使用过。
  罕见的居住址
  调查中,还新发现了罕见的居住址,它们形态复杂,大小不一,有以下几种情况:一种为单间,平面呈长方形,一般面积较小,多位于长城墙体内侧;另一种为多间,平面长方形或方形,内部用石块垒砌将墙壁分隔成若干间,面积较大,多位于敌台分布较少的地段,距长城墙体有10米至20米;还有一种比较特别,是在修建长城的过程中在墙体的内部垒砌成的中空空间,面积较小,发现也较少。
  力争整体进“世遗”
  目前,天津段长城分布图正由参与此次调查的两个单位绘制。陈雍充满自信地说,待大家看到完整、清晰的“明天津长城”时,一定会说,天津长城也雄伟!目前,天津黄崖关段有3公里长的长城已被列入“世遗”, 现在最需要做的是保护好天津域内所有长城,争取让天津40多公里的明长城整体进入“世遗”。

                                         2008-07-30
                                       (新闻来源:今晚网)